■ 关注2013年全国“两会”系列社论之四

  面对代表委员的热议和公众持久不息的关注,期待相关政府部门勇于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已没有再拖延的时间,希望两会上和会后,政府部门与代表委员积极沟通,对相关议案提案认真回复。

  全国两会尚未召开,生态环境问题就骤然升温,得到代表委员高度关注。

  提起近期爆出的“镉超标毒大米”,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忧心忡忡,“我们担心城市化加速冲击‘18亿亩耕地红线’,现在还需要担心的是,情况依然不明的重金属污染对耕地带来的侵袭。”

  针对最近全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直言不讳:粗放型发展方式和扭曲的激励机制联系,催生了“病态的城市化”,直接威胁到居民的生存底线。

  今年两会上,多个民主党派都将通过提案形式共策“治霾经”,为打一场“呼吸保卫战”出谋划策。

  如此多代表委员热议生态环境,反映出这些年环保意识的普及,同时,也凸显出生态环境危机的紧迫。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大量环境问题隐患因此埋下,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演,如今渐渐进入了爆发期。近几年,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的公共事件连续不断。从2011年PM2.5首次引起舆论关注开始,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接二连三走入公众的视野。政府部门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并采取了措施,如PM2.5监测治理已全面铺开。

  不过,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快速爆发相比,我们的环境治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

  例如,在雾霾天频繁出现,并在全国蔓延的当下,PM2.5治理必须加快,全国政协发言人吕新华昨天也表示,“18年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希望缩短这个时间”。

  土壤污染,法律不能继续成为空白,相关检测体系急需完善,从“镉超标毒大米”事件中,公众方知道,原来粮储企业收购粮食,竟然不检测重金属指标。

  地下水污染监测治理,需要充分资金保障,2012年,相关部门决定在全国建两万多个地下水监测站,但时至今日,仍一个都未建成。全国每年用于地下水监测的资金只有1000万,摊到每个省才20多万,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最大挑战之一,也正因如此,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实行“五位一体”,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并列。

  建设生态文明,许多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都十分有价值,包括制定强制法规,禁止一些有重金属污染可能的产业和企业进入粮食主产区;将PM2.5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在污染防治中引入行政问责制等等。这些建议,完全可以在两会上更深入地进行讨论,形成广泛共识。

  面对代表委员的热议和公众持久不息的关注,期待相关政府部门勇于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已没有再拖延的时间,希望两会上和会后,政府部门与代表委员积极沟通,对相关议案提案认真回复。只有全社会共同推动环境治理的加速,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中国”才不再是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