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供图


1983年,布鲁斯汀与斯特里普一起参加活动。如今被称为“老戏骨”的斯特里普是布鲁斯汀最著名的一个学生。

  在上周结束的2013首届乌镇戏剧节上,现年86岁的“美国戏剧教父”罗伯特·布鲁斯汀现身,并带来了由他编剧的《最后的遗嘱》。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戏剧学院任职期间,布鲁斯汀曾为美国戏剧界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才,而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他也谈到了中美戏剧界共同的热点话题,比如明星戏剧、戏剧评论、艺考热等等。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人物名片

  罗伯特·布鲁斯汀

  Robert Brustein

  美国现代剧场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编剧、导演、评论家、教育家,一手创立了耶鲁定目剧场(Yale Repertory Theatre)及美国定目剧场(American Repertory Theatre),至今仍担任后者的创意顾问。他1964年的著作《革命剧场:从易卜生到惹内的现代戏剧研究》是现代戏剧写作的经典教材。2010年,奥巴马为其颁发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新京报:在中国大陆,这几年很流行影视明星回到舞台上演戏,而美国戏剧界也有同样的情况。你怎么看?

  布鲁斯汀:我可以说说梅丽尔·斯特里普,因为她曾是我的学生。她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第三年就加入了我当时的剧场(耶鲁定目剧场)。她本来就是戏剧演员,接受过不同类型角色的舞台训练,最后因为电影成名。我的学生比如克里斯托弗·沃肯(Christopher Walken)、西格妮·韦弗(Sigourney Weaver)、约翰·特托罗(John Turturro)等,都是演了电影又回来演戏剧。舞台的训练使他们更有竞争力。而且他们也想回归舞台,因为这里对他们来说是最纯粹的,也是使他们变得卓越的地方。

  新京报:但使用明星会导致戏剧制作成本上升,还可能引发别的问题,比如明星上下场粉丝都要鼓掌。

  布鲁斯汀:美国有两种戏剧:一种是所谓的商业戏剧,比如百老汇,他们最关心票房和利润,所以起用好莱坞明星来引入资金;一种是非营利戏剧,以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为重,这些戏剧中的大多数都曾受到过来自政府或私人组织的经济资助,现在由于赞助越来越少,这类戏剧人有的也开始使用电影明星,制作那些为了去百老汇演出的戏。

  没错,有时明星演戏会把剧场变成马戏团,干扰正常的演出,虽然这不是他们本人的错。毕竟演员只是戏的一部分,戏凸显的也不是演员个人,而是整体。

  新京报:你提到“商业剧场”和“非营利剧场”两个概念,在美国,这二者被区分得非常清楚吗?

  布鲁斯汀:这是个问题。我自2001年之后就不再管理哈佛大学的剧场了。我举个例子,我的继任者把百老汇制作人引来哈佛的剧场做戏,他们在纽约排练,从纽约带演员来,在我们的剧场演出三到四周。百老汇制作人会给他们一笔钱,然后掌管一切。最后,他们把戏再带回百老汇演,大赚一笔。我们没有钱,什么也做不了,也失去了自己的剧团。

  我今天早上正好读了一本书,作者是Mellon基金会的,这个基金会对非营利剧院做过很多赞助。书中提到一个问题说,现在很多非营利剧院也开始盈利了,比如通过这种给百老汇的剧目租场做试演的方式来赚钱。我希望这本书能对美国戏剧圈的同行们有点影响,但我知道,没有用的。(笑)

  ■ 真正好的剧团

  更像社会主义形式

  世界上真正好的剧团,大多是驻场的剧团。一个演员一年要在5-7部剧中出演不同的角色,观众与演员的联系也就是角色。这时,观众不会期待看到一个大明星,而即使明星进来,他也是剧团的一分子,排名也和其他演员一样按字母排。

  这种讲集体主义的剧团更像是社会主义的形式,其实全世界最好的剧团大多是这一类的剧团,比如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剧团等等。而百老汇则更像资本主义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