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珠峰探险者乔治·马洛里和欧文如果能够看到今天登珠峰的装备,他们一定会更加为自己自豪:在尼龙没有发明,不知连体羽绒服和网络为何物的年代,他们居然走到了8600米的高度。如今,马洛里的遗体仍在那里守候着珠峰。更多的登山者沿着他的足迹,从他身边走过,在户外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他们在更科学与安全的装备保护下,完成了马洛里的梦想。

  1924年,英国人乔治·马洛里第二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他和他的登山伙伴欧文笨重原始的装备,在当时非常先进。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条件如何攀登珠峰。在讲述马洛里登山的电影《最狂野的梦》的拍摄现场,摄制组在珠峰复原了这一场景,演员们穿着这套服装拍完一组镜头后,就钻到帐篷里换上羽绒服等保暖衣物——因为实在是太冷了。

  上世纪70年代末,如今的西藏登山队队长兼总教练丹增旺加正式加入了西藏登山队,四个人用一瓶氧气,法国制造,最多250个大气压的氧气,白天都不舍得用,只有晚上四个人轮流吸氧。现在的登山者可以一人用几瓶轻便的氧气,大部分是俄罗斯生产,可以装350个大气压的氧气,而且氧气面罩的改进也提高了氧气的吸入率。据说,那时燃料是汽油炉,汽油装在塑料桶里,晚上帐篷里满是汽油的味道,而现在则是煤气罐。“那时候有钱也买不到这些装备,现在只要想,在拉萨的户外店都可以随时买到需要的装备,非常方便。”

  ■ 登山者说

  带百件装备进山

  王静,探路者品牌联合创始人,2010年和2013年两次登顶珠峰

  一两个月的登山过程中,我总共要准备100多件东西。比如折叠盆,山里很冷,洗脚方便。很多装备细节是基于多年的登山经验后才会意识到。

  这两年登珠峰的装备加入了电子设备,如卫星电话和上网设备,这样可以让登山者获悉天气等重要信息。

  ■ 装备大PK

  电影《最狂野的梦》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的登珠峰装备。

  重重的普通麻绳和氧气罐,头戴皮毛帽子、脖子缠着毛围脖,用棉布护脸,穿着分体的棉袄和棉裤,打着绑腿,脚蹬着厚重的军靴。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登山队员穿的是上海造的高山靴,笨重且不太保暖,据说重达7公斤。现在才升级为8000米级的连体高山靴,轻便保暖。

  手套则更像电工们戴的绝缘橡胶手套,又大又肥。

  Kenton Cool保持着西方人登顶珠峰的最多次数纪录。

  轻便而容量大的氧气瓶

  帽子、墨镜、护脸

  先进的面罩有助提高吸入率。

  服装从里到外要穿排汗层、保暖层加外套,7000米以上要换连体羽绒服。

  21世纪,登珠峰装备从头武装到脚,冰爪、安全带、登山绳、冰镐、燃料、帐篷、睡袋、防潮垫等都是基本设备。一些小的东西如唇膏、头灯、保温壶也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