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著名文化学者,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为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其先后在我国内地和港台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举行过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

  现在文化和消费是“两层皮”

  新京报:你认为目前我国文化消费中缺失了什么?

  于丹:有规模而没有规则是目前文化消费存在的一大误区。虽然现在文化消费产品很丰富,但多是散沙式的物理组合,缺少内在的系统发展规则。这不仅指个人缺乏系统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包括目前急功近利的消费理念宣传。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宣扬比拼品牌的理念,贬损了文化消费的真正内涵。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上,过分追求结果和集体评价,而忽略个人感受;过分追求数量与规模,而忽略品质与规则,种种情况不在少数。

  新京报:现在大家关注的热点是消费捆绑文化,比如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著作大卖。但随之而来的也包括“莫言商机”,貌似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已被忽略,成为被消费和消遣的对象。你怎么看?

  于丹:现在文化和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层皮”。提到文化,大家想到的多是博物馆里博大精深、卷帙浩繁的文明成果,而消费大家觉得是快餐、泡沫。文化与消费之间应形成化合反应,而非物理捆绑。

  我们缺乏理性、有规则的文化消费

  新京报:你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消费产品才是大众最需要的?

  于丹:合理的文化消费其实是让一个人在多变的时代里能找到自我跟时代的关联度,能够有行动有能力去调整自己生命的短板。我们今天缺的既不是文化,也不是消费,而是理性、有规则的文化消费,是要唤醒人们内心对文化消费的认同与需求,并建立起有效的途径,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首善之都的文化消费。

  新京报: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产业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两者如何更好融合?

  于丹:文化产业创新和传统文化传承并不冲突,而是互为表里。目前重要的是怎样能够运用活跃创新的机制,在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将其融于国际化。

  新京报:你认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是什么?

  于丹:“内容为王”。一度我国导演刻意迎合好莱坞评奖趣味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落败,反而李安融入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受到好评。这说明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反而更能够走进国际视野,其中人类共通的价值理念打动了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人群。所以文化产业既要融合国际标准,还要有有诚意、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内容。此外,传播方式也很重要,要找到外国人感兴趣的落脚点,找到他们生活形态中有共鸣的点。

  采写/新京报记者 方王洋

  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是“内容为王”。文化产业既要融合国际标准,还要有有诚意、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内容。——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