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动画电影《神笔马良》对马良进行了重塑,把他变成了一个小胖墩,发型有点酷,很像《飞屋环游记》中的那个小男孩。

  作为80后,我们对“神笔马良”这四个字充满感情。其实,如今在电影院上映的国产动画《神笔马良》,跟当年美影厂那部名叫《神笔》的木偶动画,除了都改编自儿童文学家洪汛涛的作品外,没有一点关系。

  它的形象是新的,剧情是新的,技术手段也是新的。但是,我们仍不免要对今天的《神笔马良》和当年的《神笔》做一些对比。

  当年《神笔》中的那支“神笔”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它更多具备一种现实主义的拘谨,即它只能画出为农民阶级服务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有些东西马良是不能画的,比如在新电影中那些富于生活色彩的猫、鼠等。

  相比之下,如今的电影《神笔马良》就超脱于这种阶级性之外,显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洒脱。无论是和谐相处的猫鼠,还是色彩斑斓的黄牛,抑或是巨大新颖的茶壶,毫无疑问都是生活更有色彩、观念更加自由的时代写照。其实,这也恰恰更符合马良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一个孩子,拿到这样一支画笔,他当然首先要“为所欲为”一番,而不是先想着为谁服务。

  木偶片中的马良形象,你把他放到《半夜鸡叫》里他就变成了小宝,放到《闪闪的红星》中他就变成了潘冬子。他其实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群人物的代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形象。而动画电影显然对马良进行了重塑,把他变成了一个小胖墩,发型有点酷,很像《飞屋环游记》中的那个小男孩。这么设计可能是时代审美和物质基础不同,胖嘟嘟的小孩被认为很可爱,总之这是一个赋予马良个性的设计。我们姑且不评论设计的好坏,总归这样的马良有了自己的标签,而不是小宝、潘冬子、王二小了。

  当然,对比不是为了否定当年的《神笔》,而是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当年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指针。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录了这一形态的《神笔》才是经典的。

  《神笔》和《神笔马良》这两个同题材、不同时代的影片,恰到好处地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审度时代烙印在影片中的体现。我们不仅要看马良和小伙伴的故事,而是在看20世纪5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在认知世界和想象世界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反映在人物造型、市井道具、音乐编曲以及剧情设置等影片的方方面面。

  □宋磊(动漫产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