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川村,栗子树下种植的栗蘑。


登山步道上的凉棚挂着绿色的葫芦和瓠子。


莲花山下挂满红布条的百年油栗树。


慈母川村的养蜂夫妻。


大庄科乡山岭上的残长城。


莲花山群峰多为花岗岩山体,岩脉为垂直节理。


沙塘沟村“平北红色第一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董家沟村村民把求雨的故事都画在了弥陀寺的墙壁上。

  大庄科乡位于延庆县东南部,境内群山环绕,林木绿化率85.69%,有以“三山两水”(莲花山、燕羽山、双秀峰、怀九河、铁炉河)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观。在延庆县范围内,大庄科乡海拔相对较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盆地小气候。大庄科乡地质地貌丰富,山大多是花岗岩山体,还有冰川时期留下的冰臼;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是抗战时期平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建立的地方,霹破石村是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所在地。大庄科乡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和养蜂业,其生产的核桃、板栗、红果、红油香椿以及栗蘑、小杂粮等深受欢迎,形成了以健康养生休闲产业为主导,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立体农业为支撑的综合性沟域经济发展带,被称为“冰川绿谷”。

  铁炉河边听火车鸣笛

  在大庄科乡铁炉村,抬头就能看到大秦铁路,列车从隧道间轰轰而来,又随着山体的走势逶迤而去,几分钟就有一趟,穿梭不停。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秦铁路建成,火车会在铁炉村停靠。

  “当年铁路刚修好的时候,火车的车轨短,经过的时候哐当哐当,夜里听到还以为是地震呢。”说起往事,村书记韩河一阵笑,而今铁炉村的人已经习惯了火车的鸣笛,“后来铁轨改成了长轨,声音小多了。”与之相关的是,因为大秦铁路从铁炉村横穿而过,当年给了村里400万元的补贴,“这笔钱一直没有用,我们铁炉村的经济在大庄科乡算是比较靠前的”。

  最近,铁炉村开始发展旅游,基础工作正在进行。村前的铁炉河正在整理河道,拦坝蓄水,放养小鱼苗;河道两侧的景观步行道也已经修好,到时候站在河边就能看到大秦铁路、鲜花、玉米地,也算是一种独特的乡村体验。新农村建设改善居住环境,铁炉村的二层小洋楼已经陆续动工。

  铁炉村来了乡村艺术团

  七月最后一天的晚上,正对着大秦铁路的村口稍微开阔的平台上,陆续有村民端着小板凳赶来。七点半,慈母川村的慈孝情艺术团要来演出。慈母川村也是大庄科乡的一个山村,传说是八仙过海中汉钟离的故乡,最近几年打造慈孝文化,艺术团的成员都是纯粹的农民,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自演节目,从快板、豫剧选段、慈孝文化宣讲、情歌独唱到舞蹈,他们的集体舞参加北京市文艺汇演还得过大奖。

  七点半,慈孝情艺术团的演出车准时来到,这是在大庄科乡十八场巡回演出中的一场,每场演出也准备了十八个节目,据说每到一个村子都受到热烈欢迎。岳婧文是主持人,台风大方,手里捏着十多张村官给写好的串词。河边支起一个临时演出台,演员都是化好妆来的,演出可以随时开始。王翠爱唱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又来了一首《干杯朋友》;侯艳花宣讲的是《我的老伴是村干部》,本来想脱稿讲但是因为紧张老忘词,逗得大家大笑。集体舞热热闹闹,从藏族风情到肚皮舞,跳得浑身冒汗,惹得铁炉村文艺队的人在台下窃窃私语:看人家跳舞跳得多苗条了,咱们也要跳起来。

  还有上台献花的人,靠近演出场地的人家种的花被揪完了。也有上台索要拥抱的,掌声不断。山村的夜晚本来特别安静,这一天晚上则多了许多欢笑声。不知道什么时候舞台周围聚集了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还有邻村来的人,年轻人也不少。据说之前也有进村的文化活动,河北梆子之类的曲艺节目,年轻人都不爱看,但是像慈孝情艺术团这样生动活泼的节目,唱歌跳舞接地气,大家都爱看。

  飞在果林上空的小蜜蜂

  白天养蜜蜂,晚上演节目,张秋娥觉得这样的日子挺充实的。三年过去,张秋娥夫妻俩已经变成了职业养蜂人。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有养蜂经验,夫妻俩几乎每天都挨蜇,开箱的动静大了挨蜇,挪动坯子不小心压死了一只蜜蜂,也会引来蜂群的攻击,根本无处可躲。有时候夫妻俩互相看着眯缝成一条线的肿眼泡,歪着咧着的厚嘴唇,都忍不住笑出来,笑过之后又是钻心地疼。现在,夫妻俩也习惯了,即使还挨蜇,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疼了。

  每到八月,柳树上的一种虫子开始吐蜜,这也是蜜源的一种,之前很少有人知道,一次村里给柳树打了浓浓的杀虫剂,结果蜜蜂被毒死了不少,夫妻俩心疼不已。张秋娥总结养蜂的规律就是:“只要你不亏待它,小蜜蜂可勤劳了。”每年到了八月下旬,张秋娥夫妻就会去临近的河北省赤城县一带寻找蜜源,为过冬做准备,她开玩笑说自己“成了吉卜赛人”。

  天上飞的是小蜜蜂,中间种的是核桃板栗,大庄科乡的核桃有名,以皮薄、肉厚、含油量高、肉质细腻著称;林间空地种了蘑菇和不少经济作物,小米、紫薯、花生……慈母川村将之称为“立体式林下经济”,在空间里分为各个层次,这也是大庄科乡很多山村的经济模式。养蜜蜂的人很多,全乡有蜂农200多户,特别是在莲花山附近,沿着山沟进去可以看到很多蜂箱,现在大庄科乡还开发出了蜂蜜酒,口感像是更为清甜的干白。

  山村旅游正在起步

  侯艳花也是晚上演出,白天在地里各种忙活,主要负责栗蘑。和她一起忙活的是老伴村副书记高自起。就像她在宣讲里说的那样,老伴看起来根本不像村干部,而像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黄胶鞋一年都能穿坏好几双。这段时间,高自起正忙着整理河道,准备发展垂钓园,停车场也在修建中。

  慈母川村种栗蘑,栗蘑长在板栗树底下,土地和空间都有限,只能搭起来细长条的栗蘑大棚,人要蹲在地上弓着腰干活。天太冷了不行,从五月份开始种三次,20多天成熟一次,要注意温度湿度,长得好的栗蘑一簇簇地开成了花团形状。

  高粱和小米饱满地垂下了果实,顺手就能摘下油桃解渴……和之前纯粹种玉米、高粱不同,现在的慈母川村的林下经济更为丰富活跃,什么品种都有,大多是粗粮和绿色无公害食材。来旅游的客人可以沿着登山步道上山漫步,搭好的绿色凉棚一直蔓延到山脚下,凉棚上挂着葫芦和瓠子。临走的时候,客人一般都要买上一点蜂蜜或者栗蘑,新鲜的栗蘑10块钱一斤,干栗蘑120元一斤,据说别的村已经卖到了150元一斤。

  村里的民俗旅游正在起步,依托村名和“汉钟离故乡”传说,慈母川村着力打造“慈孝文化”,村墙两侧是新、旧二十四孝图,村里好媳妇的事迹也都贴在宣传栏里;还有新修的一座庙,供奉的是汉钟离和慈母。村广场也修建大舞台,村里的发展思路是,不光是慈孝文化和林下经济,将来慈孝情艺术团成立公司,每周末在大舞台演出,那个时候的山村旅游,到了晚上也会有乐子。

  ■ 山村

  挂满红布条的老栗树

  大庄科乡山多,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村在一个入字形的山圈里,进村后会发现村民都在北山住,每户民居都是“后山靠,前山照,入字山脉村口抱”。山脉的走向让人感到村子很隐秘。1938年,八路军在沙塘沟村扎根,当年先后有6名村民入党,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这样成立。如今,沙塘沟村被命名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巾帼红色教育基地”。在“平北红色第一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共有33块展板和8个实物展柜,记录了当年这段红色历史。

  昌延联合县政府旧址在霹破石村。大庄科乡政府对旧址进行了修复,还原了当年战斗、生活场景,财粮科、实业科、联络科、公安科,旧址对面的消息树、进村路沿途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也一一进行了复原。

  莲花山最为有名,从河北村抬头就能看到全貌。莲花山群峰多为花岗岩山体,岩脉为垂直节理,因常年风雨侵蚀,形成条条沟隙,远看似粉红色含苞欲放的荷花,故称“莲花山”。夏天山下的气候有点类似南方的潮湿,道路旁边还有几棵皂角树,在北方看到它算是稀罕。河北村里的人说以前这里遍布河流湿地,现在水少了,芦苇也长得不是很好。

  河北村和大庄科乡其他山村一样发展林下经济,板栗有名。村长说,土地都是有脾性的,和天气也有关,在延庆西北部种葡萄苹果好,但是在东南部的大庄科乡种苹果就不好吃,板栗核桃的品质却很高。河北村最有名的几棵栗树是三百多岁的油栗树,两个人才能抱得过来,树下是人们祈福敬奉的烟火,好像刚刚才有人来过。这几棵老栗树在当地人心中有了神性,挂满了红布条写满了心意。

  ■ 沟谷

  神秘冰臼和壁画中的四目神

  大庄科乡的地质地貌很有特色,最有名的是神秘的“冰臼”,位于昌赤路与莲花山路交叉口的白龙潭桥下,四周草木丰茂,一条小溪从谷底流过。上世纪80年代,白龙潭水量丰沛时,最深的地方有3米多。近些年持续干旱,只剩下1米多深的水。2010年对昌赤路两侧道路景观进行美化治理,在清理时发现,原本只有几米深的水坑,结果越挖越深,后来调来大型挖掘机挖了一个多月。等整个大石坑全部裸露,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石潭犹如一个圆坛子镶嵌在巨大的花岗岩中心,开口呈椭圆形、四壁光滑,实测结果是,最大口宽为20米,最深为18米,全部由坚硬的花岗岩石组成。

  专家给出的解释是,延庆地区曾经覆盖着厚达千米以上的冰川,冰川融化过程中,水垂直落下来冲击巨石形成巨坑。冰臼的形成,即古冰川融水沿冰层的表层裂缝,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形成滚流“水钻”,对下面坚硬的花岗岩石进行强烈冲击而成。据介绍,这里计划建设成地质科普基地,让人们认识自然中蕴含的科学。这也是大庄科乡打造的“冰川绿谷”说法的来由。

  在村里老人的印象里,这个白龙潭就是旧时代干旱求雨的地方,据说很灵验。董家沟村的人把求雨的故事和过程都画在了弥陀寺的墙壁上,大旱来求雨,四目神举着量天尺,凡是量到的地方都会下雨,各方的龙王也腾云驾雾来了,久旱逢甘霖,下雨了,四目神收起了神器,人们开始敲锣打鼓欢庆这一场及时雨。那四目神画得真是炯炯有神、神采飞扬。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曹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