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8日,北京中秋之夜,京城重现燕京八景“卢沟晓月”。

  2014年的中秋节为公历的9月8日,是自1976年起38年来最早的一次,且恰逢白露节气,玉露生凉、丹桂飘香,正好呼应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古诗意境。

  而今年的“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在充分挖掘中秋文化内涵,提炼中秋节“团圆”、“美满”的核心精髓之外,更加注重将中国传统的中秋文化与时代特色相融合,提高了群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快闪”开启中秋狂欢

  9月8日的北京,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为晚上赏月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在卢沟桥景区广场,19时30分,一场“快闪”表演准时登场,拉开了“卢沟晓月”中秋狂欢夜的大幕。

  “快闪”表演共有3场,每段表演时长6分钟。与“快闪”表演穿插进行的是中秋印象光影表演。19时40分至20时、20时10分至20时20分、20时40分至21时,在广场中央的地面上,投影出了不同的景象,波光粼粼、月影云层、花朵爱心、流星划过……让人们感受中秋夜晚特有的朦胧甜蜜的意境。

  三组家庭温馨登场

  晚上8点,主会场上,来自丰台区的三组家庭进行了中秋传情点灯活动。今年已经84岁高寿的郑福来作为“七七事变”的亲历者,他坚持宣传抗战精神,与老伴一起点亮兔儿爷灯许下对伟大祖国繁荣复兴的美好祝愿。另一边,获得“2014北京榜样·最美丰台人”称号的鲍贻骐老人带着老伴、儿子儿媳以及小孙女三代同堂一起来到现场,许下对社会安定祥和的祝愿。鲍老是晓月苑社区百姓都知道的“社区活雷锋”,十余年来累计服务社区群众2200余人次,共计6898小时。另一组家庭是80后的小家庭,点亮兔儿爷灯许下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新技术送来兔儿爷奇遇

  会场外,4位“兔儿爷”和4位“嫦娥”与游客们进行最美赏月地合影等互动活动,引领游客体验中秋文化,欣赏卢沟美景。一部名为《来自月亮的我——兔儿爷卢沟晓月奇遇记》的微动漫正被网友疯传。

  在这部动画短片里,兔儿爷玩起穿越,他穿越到金代,和工匠们一起建造卢沟桥;他“走”进元代名作《卢沟运筏图》里耍酷玩起了竹筏;他还被嫦娥下派人间消除瘟疫,和瘟魔进行决斗……这部由丰台区委宣传部联合钟意传媒推出的微动漫既诙谐幽默,又充满节日的温情。这部剧以兔儿爷在卢沟桥的奇遇为载体,传播中秋文化和卢沟晓月文化。

  在卢沟桥广场南侧设有一面长2.2米、宽8米的巨型祈福墙,游客在上面写下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和对爱情、事业、生活的祝愿。

  ■ 钩沉

  卢沟桥上千古月

  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座,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竖的御制碑。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

  离人话别卢沟桥

  “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隐微光。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邹缉《卢沟晓月》)卢沟桥于金明昌年间落成,成为进京的交通要冲。邹缉题《燕京八景图》中说,卢沟桥“去都三十里……桥之路,西通关峡,南达江淮,两旁多旅舍。以其密尔京都,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

  元明清以来,进出京城,人们大多是走彰义门(即广安门)和卢沟桥。从京城至卢沟桥,三十里路,大约半天的路程。从南方北上进京的人,最后一站是长辛店,住一宿,五更起身进京,过卢沟桥时,正是东方欲晓,残月在天。出京的人,起身一般都很早,丑末起身,从城内走到卢沟桥,也正是晨光微亮之际。送别的人,还在此等候,临风话别,晓星已没,淡月有痕,便有说不尽的惜别之意。

  岿然桥身可破冰

  卢沟桥本身的设计、建造方法更是史无前例。据桥梁专家验算,卢沟桥的承重能力在900吨以上。1975年1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载有四百多吨化工设备的超限大件平板车从桥上安全通过,最后加载到429吨时,桥身仍然纹丝不动。

  卢沟桥绝大的承重量源于桥身的特殊设计,“巨石层叠,铁柱穿心、上有棱石引水台,下有钢铁斩凌剑”,这是卢沟桥最大的建筑特征。此外,桥北端迎水方向的每个楔形分水尖上,设计者还加装了一条边长约为26厘米的三棱形铁柱,俗称“斩龙剑”,是专门用来击碎冰块的。

  每年春暖花开时,大量“桃花冰”开始奔向下游,急流带着浮冰极有可能将桥墩撞毁,但“斩龙剑”却能让浮冰在撞击桥墩之前被斩碎,乖乖顺着桥洞南去。住在卢沟桥附近的老人记得,几十年前的春汛时期,每到夜晚就能听到桥下传来的巨大的冰块撞击声,铁马冰河入梦来。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