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前

拆迁前的房山区长阳镇杨庄子村。

本版图片均由房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2013年 已交房入住的杨庄子新村。周围还有中国铁建·国际花园、长阳半岛等楼盘。


2013年5月,位于长阳镇的首创·奥特莱斯开业,丰富了区域的商业配套。

  区域名:长阳

  距市区仅15公里,是环北京卫星城之一。地铁房山线途经在此设有长阳站、稻田站等站点。现在,长阳是房山区CSD(中央休闲购物区)的主要建设区域。

  长阳的历史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源远流长,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然而在当代的北京城市地理版图上,长阳这个名字却又一直寂寂无名,直到最近五年才迅速崛起,成为北京楼市版图中的新兴区域。

  地铁改变区域命运

  即使时间倒流回2003年,房山对于北京楼市来说也还是远郊的概念。少数开发商进驻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房山区政府及大学城所在地良乡一带。可以说在品牌房企进驻之前,长阳基本上就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即便到了2006年,良乡区域的普通住宅价格在4000元/平方米上下徘徊,却远远低于当时通州区域的房价。

  真正让长阳乃至整个房山楼市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则是地铁房山线的开通。拥有强大运力的城市轨道交通,一直以来都是连通郊区卫星城与中心城区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对于房山长阳这样一个以刚需项目为主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长阳板块内第一个品牌项目万科·长阳半岛一期开盘的宣传口号就是:“城铁边 好学校”。

  2010年12月28日,地铁房山线开通大葆台至苏庄段。2011年12月31日,房山线剩余段(大葆台至郭公庄)与9号线一期一同开通。由于地铁缩短了房山与市区的通勤时间,而且有规划蓝图的后发优势,长阳楼市迅速把良乡甩在了身后。如今的长阳楼市已经云集了大量的刚需项目,成为刚需盘放量的重点区域。

  品牌房企助推楼市

  2009年,随着地铁规划以及房山中央休闲购物区(CSD)规划项目正式启动,在这两大利好的影响下,万科等品牌房企开始在长阳拿地建房,其打造的长阳半岛成为区域内的第一个项目,在2010年上半年市场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多次“日光”。

  而在此之后,随着市场的回暖,众多品牌项目扎堆入市,比如首创·芭蕾雨悦都、首开·熙悦山、绿地·启航国际、中国铁建·国际花园等项目如今都已被市场接受。而长阳区域也成为了北京又一个刚需产品集中地。

  在经历过2013年楼市整体的高速上扬之后,2014年,随着调控政策的不断变化,长阳楼市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市场遇冷和自住房政策效力显现的大背景下,长阳这一刚需盘扎堆的板块更是如此。

  “长阳区域同期上市的项目同质化产品比较多,因此价格竞争也比较激烈。”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该区域的房价相比今年年初已经下降了3000元-5000元/平方米不等,基本回落到去年的水平,整体报价水平维持在19000元-22000元/平方米之间。

  ■ 讲述

  十年前一片荒凉

  □徐老师(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自从学校2004年启用良乡校区以来,我来到房山工作生活已经快十年了,目睹了这片区域从一片荒地向规划合理、环境整洁的城市的转型。

  刚来这边的时候,除了大学城,周围就是一片荒地。相比市区,良乡镇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县城,一点也没有北京国际化都市的气象。至于长阳,则是一片空白,连农村可能都算不上。那时,大学城附近的商品房项目很少,价格也非常便宜,但是学校的老师宁愿坐班车回城里的小家也不想在旁边买房。原因很简单,周围实在太荒凉了,根本没有办法生活。而且,当时出行主要依靠京石高速,拥堵严重,有时坐班车往返一趟需要两个多小时。长阳更是只存在于周边村民偶尔提及的一个地理位置,我们平时都没人去过那边。

  长阳这一区域真正引起我的注意是在2010年,那时北京市区房价飞涨,相对来说郊区的房价对于我们这些老师来说更有吸引力。也是这一年,我们一个同事突然说他在长阳买了房子。我们很好奇,过去一看才发现,原来附近那片荒地已经开始大兴土木,整个长阳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没有柏油马路、没有商场,城铁站孤零零地立着。

  没想到规划落地迅速

  □高先生(房山本地人,在长阳当售楼员)

  2010年我大学毕业之后正好赶上了长阳楼市的第一轮发力,求职成功后也没怎么接受培训就被赶鸭子上架去卖房子。我没有想到这里的房子会卖得这么好。因为是本地人,我非常清楚长阳及周边就是一片大工地,背销售词的时候我就在想,那些图纸上的规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真正实现呢,以至于向客户推销房子的时候心里老是忐忑不安,觉得自己有些给人开空头支票的意思,根本没有想到后来会发展得那么迅速,那么好。

  主要还是因为地铁通了吧。我总觉得地铁贯通是长阳乃至整个房山区域发展的分水岭。在地铁通车前,良乡是房山区域的发展中心。然而现在,长阳拥有更便利的交通环境以及合理的规划,已经取代良乡,成为了房山区域的新重心。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