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插图/高俊夫

  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以专题的形式加入了对国民传统文化阅读的调查,并将对《红楼梦》相关作品的阅读情况,作为一个特殊的传统文化阅读标志,调查显示,读过三遍红楼梦的中国人,超过四千万。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数据,它以最深沉的方式,链接起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体察、认知与眷恋。

  事实上,有很多学者,将《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比之于历史上一系列作家——荷马、维吉尔、紫式部、但丁、弥尔顿、塞万提斯、歌德、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作品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地位,它们都是“整整一个传统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概要”,无论诞生于一种文化的源头,还是在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的某个阶段,都会成为我们进入并认识那种文化的一条佳径。

  红楼一梦,百年沉迷,曹雪芹为我们留下一个永远值得驻足的美善世界,本期书评周刊将邀请大家一同踏上红楼佳径,我们致敬曹雪芹,我们相信每一个进入红楼的人都拥有最为宽阔的风景线,足以安放最微妙的人生体悟,与最绵渺的文化乡愁。

解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种版本和装帧形式的《红楼梦》,包括校注排印本、精装影印本、线装影印本等。

  2015年10月30日下午,香山气温很低,但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纪念馆还是人气很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红迷”们。这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纪念特展所在地。

  据悉,由曹雪芹学会举办的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将跨越2015年全年,各种民间的纪念形式正在层出不穷地进行着。而这一切,只是源于一部作品的伟大。

盘点

图片为清代画家孙温的工笔彩绘《红楼梦》。

  一入红门深似海,《红楼梦》的粉丝也是个海。

  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一书中说:“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术界,很少有一门学问像《红楼梦》研究这样,既吸引大批学有专攻的专家学者,又为一般的读者和爱好者所倾倒;而且历久不衰,学术发展过程,大故迭起,雨雨风风,《红楼梦》里仿佛装有整个的中国,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

  就像莎士比亚,《红楼梦》也是个巨大的话题,但不影响广大的红迷在这个巨大而丰富的文本中撷取、分享他们读到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这句话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相近。《红楼梦》诞生两百多年,有意思的解读不计其数,迷恋者也不计其数,挂一漏万,我们只是在这个广阔大海中选取了几朵浪花。

专访

毕飞宇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真乃一部魔书。红学家俞平伯深受其“毒”,曾说“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糊涂。”资深“红迷”张爱玲,平生所言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对于东北作家迟子建来说,红楼不如“未完”的好,她觉得续书急不可耐地想要写出荒芜,虽然深刻却不再悱恻,读来有一种无解的怅惘。走过中年,苍凉之意渐起,迟子建看出红楼女子李纨的好,“竹篱茅舍自甘心”,未尝不是自己的心境。

  另一位痴心“红迷”毕飞宇之爱红楼,更是爱得切,悟得真。他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丫环晴雯“一见钟情”;他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他谓曹雪芹乃旷世奇才,即便红楼未完也不遗憾——前80回的艺术功力,早已前无古人。

  红楼魔咒,三百年后,继续牢牢地占据“红迷”的身心。

测试

  凡题一百道,按照对《红楼梦》的痴迷程度,由浅入深分为四个等级:蜻蜓点水、耳熟能详、烂熟于心、走火入魔。

  每个等级的测试题均为25道,每题都为不定项选择。答题如闯关,层层晋级,第一阶段若能悉数答来,方可进入第二阶段,如是操作。

  选题范畴,凡诗词歌赋、饮食饮馔、穿衣服饰、摆放器物,直至人物关系,男女姻缘定数,均有涉及,一切全入细节。红楼一梦,嬉笑歌哭,字字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