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体验并参与到春节民俗活动中会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图/Gettyimages

  每年春节,一些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父母会带着孩子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团聚。当孩子们在异乡的春节里撒欢儿玩、体验别样年味的时候,家长们也不妨利用这个机会为孩子补上几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在这个节日里体验民俗、学会爱与分享。

  ■ 家庭故事

  亲子劳动 重拾儿时记忆

  1月30日,放寒假的张慧娟带着儿子提前回老家。张慧娟是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一名教师。此行初衷,除了看望老人,还想借此机会让7岁的儿子体验一次“亲情行走”。教会孩子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分享亲情与爱。

  张慧娟的家乡在河北南部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有她的父母亲戚,更有她割舍不掉的童年。但是对于儿子来说,北京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河北只是他跟着父母行走途中的一站。坐在回乡的列车上,看着儿子兴奋地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张慧娟想,怎么能让儿子也真正爱上自己的家乡呢。

  相比于北京,河北老家的小院子更有过节的气息。在张慧娟的儿时记忆里,春节前,妈妈总会将所有的衣服家什里里外外清洗一遍。每到这几天,阳台上的晾衣绳上,都会飘满五颜六色的衣服、床单,在太阳的沐浴下,散发出特有的清香。这也是张慧娟儿时盼望过年的“倒计时”。

  张慧娟喊上儿子一起帮着姥姥收拾房间、贴对联、大扫除、贴福字、做各种美食、去看望家族中的长辈。儿子很享受这个准备的过程。“我觉得姥姥更会生活,妈妈总是凑合!”一天,儿子对张慧娟说出这样一句话。他的理由是,在北京,妈妈的主要任务是上班,好像做饭、收拾家务是挤出时间来顺便干的事,总是那么急匆匆。儿子真实的童言忽然惊醒了张慧娟:“是啊,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每天都步履匆匆,为了工作,几乎永远在路上,在奔跑中。可是,这样匆匆地行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颜色?”

  家族情深 学会爱与分享

  张慧娟的小侄儿堃儿刚满一周岁。一年不见,作为姑姑的她,自然对小侄儿格外亲昵,又是亲又是抱,还送礼物。这时,一股醋意正悄悄地灌进儿子的小心眼里。

  张慧娟发现,儿子对小弟弟的亲热逐渐减少,小嘴巴时不时撅起来。张慧娟抱着堃儿来到卧室。发现儿子将自己的头埋在枕头上,满眼的泪水。“孩子,你怎么啦?”张慧娟关切地问,“妈妈,你将他放下来,我才和你说话!”张慧娟立刻意识到这个从小独占妈妈的小家伙吃醋了。

  “看你对他亲的,都抱他半天了,到底我是你儿子还是他是你儿子啊!”听了儿子的话,张慧娟差点笑出声来,“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之爱,还有很多种爱,朋友之爱、亲情之爱。堃儿是我的侄儿,是你的弟弟,你们两个是兄弟啊。除了妈妈对你的爱,你还拥有姥姥姥爷、舅舅舅妈的爱啊,当然还包括堃儿弟弟。”张慧娟把儿子抱在怀里,轻声对他说,等过几年,妈妈再给你生个弟弟或者妹妹,TA更需要你这个哥哥的爱啊,他(她)一定很自豪很幸福有一个懂得关心照顾他(她)的哥哥,肯定很崇拜你呢。听了妈妈的话,儿子站起来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我刚才是给你演话剧呢,我也很喜欢小弟弟。”

  通过这件事,张慧娟想了很多,独占妈妈的爱,是独生子女很正常的现象。“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爱别人、学会分享,只是停留在物质上,对于亲情,只有让他去经历、感受,他才能做到真正将爱分享。”

  言传身教 让孩子懂得尊老

  春节期间,除了让儿子真正感受到爱与分享,张慧娟还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儿子更加懂得尊老。

  张慧娟的奶奶今年已经85岁高龄,回家这几天,张慧娟一直都陪在她身边。早上,张慧娟亲自为奶奶洗脸、梳头,晚上为她泡脚、东拉西扯地聊天。起初,儿子对这位满头银发、眼睛看不清东西,甚至洗脸、吃饭还要人管的太奶奶是排斥的。张慧娟看在眼里,没有任何言语,而是找机会,让他们慢慢靠近。

  一次,张慧娟有意让儿子帮她一起为太奶奶剪指甲。张慧娟假装自己眼睛近视看不太清,让儿子指挥着剪。于是,每剪完一个,儿子都认真地将太奶奶的手指放在眼前“验收”。指甲剪完,张慧娟故意大声对奶奶说,这都是您重孙子的功劳,要不是他小眼明亮,我这个近视眼,肯定剪不好。这时,儿子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开始慢慢地亲近太奶奶。等到张慧娟再为奶奶洗脚时,儿子站在一旁递毛巾,他还将自己的贴画贴在太奶奶的拐杖上。“如何让孩子对身边的每一位老人都心生关爱,如何萌生对社会的大爱,我想,这需要父母的言传,但更需要身教。”

  ■ 专家提醒

  孩子在体验中传承文化

  ●程忠智 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发展研究室副主任

  家长利用春节让孩子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可以通过参与民俗活动,提高孩子与外界接触的亲和力,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识。

  对于利用春节假期增加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建议家长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潜移默化,家长首先在了解自己家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试在春节期间,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几个当地传统文化活动,孩子只有亲身体验了才会印象深刻。在孩子体验过后,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家长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孩子独立思考。孩子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沉淀与文化传承的过程。

  二是家长提前告知并且与孩子一起制订春节要参与的传统文化活动安排。从网上找一些当地的民俗活动,并跟孩子商量,哪个感兴趣,可以一起参与。

  这种方式要求家长和孩子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事先做好功课,带着问题、带着兴趣点去,参与起来才不会走马观花。”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引导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针对小学生,还是以体验为主,因为小学生对于生活还没有很深刻的思考能力。对于中学生,家长更多的是要引导孩子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传统能流传至今?意义是什么?表达了人的哪些心理需求?中国的年俗跟西方的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思考。

  这个寒假,丰台区教委也为此举办了一个类似的活动“走亲访友话生涯”,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走亲访友拜年的机会,多跟亲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知识,丰富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