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经常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图/Gettyimages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学生去四川支教。资料图片

  做义工、做社区服务、参加职业体验……国际学校在保障学习的同时,往往大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参与其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方面,国际学校根据学生能力和理解水平的差异,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实践指导,如针对低年龄的学生组织的公益服务、社区服务等,针对中学生提供的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根据某些主题寻找社会性问题的方案、以及职业体验等。另一方面,国际学校也充分整合资源,包括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或提供资源,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喜欢的活动。

  在国际学校负责人看来,不管学生最初是出于何种目的参与社会实践,只要能引发他们的善的动机,都是可取的,而且,学生会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并且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 学校样本

  深圳万科梅沙书院

  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

  万科梅沙书院每年要求学生有150个小时的社会实践。除了职业体验之外,学校也在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5月9日-13日,深圳万科梅沙书院开启社会实践周,以“寻找未来的我——职业体验”为主题,158位高一学生组成40个小分队,分赴缅甸、贵州支教,深入湖南广电、渣打银行、华为、腾讯、万科、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文化传播公司等行业进行职业体验。除了职业体验之外,万科梅沙书院每年还要求有150个小时的社会实践。

  “出国留学的孩子今后将面临选国家、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等一系列抉择,因此,培养选择的能力和意识很重要”,万科梅沙书院院长王赫说,中国孩子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往往非常盲目,原因在于缺乏职业体验的过程,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社会实践周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识职业和自我。”

  高一女生翟梓晶说,“在去缅甸支教之前,我觉得这就是一次职业体验。但当我发现因为贫困这些孩子随时都可能失学,在学校的每一天对他们而言都非常宝贵时,我开始意识到什么是责任。”

  一周的时间并不长,如何衡量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在王赫看来,学生不管是找到未来的兴趣所在,学会了责任与担当,还是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职业,都远比学会几个单词更重要。

  王赫说,万科梅沙书院每年要求学生有150个小时的社会实践。除了职业体验之外,学校也在整合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首先,在学生刚入学时,就有新生训练营,内容包括团队合作,射箭、赛艇、攀岩、野外生存,都属于体育类、运动类项目,学生必须通过团队完成,让他们意识到学习一项技能是不容易的。

  其次,有与社区紧密关联的社区服务活动。目前正在做“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的具体执行方案。王赫说,这是一种创新的公益方式,通过城市定向购买农产品的方式,既解决城市餐桌没有放心食物的问题,又能让人回到农村解决留守老人、儿童等问题。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做的是把这一理念推广到农村家庭,并到村里提供相应的志愿。这对学生是真正的锻炼。

  此外,王赫还想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并为此找了很多资源,而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体现在不同层面,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如果对大城市文化现象感兴趣,可以研究深圳有名的城中村白石洲;如果对文物修护感兴趣,这个暑假就可以奔赴敦煌;如果对道观感兴趣,会有书院的历史学博士带着参观广西、安徽等地的道观,了解道观文化和内部管理;如果是潮汕、客家的学生,还能对比各自婚庆习俗的不同……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让学生感兴趣、坚持做公益

  每年的5月份,高一整个年级的学生都会奔赴四川,在为期8-10天的活动中,学生入住当地家庭,参与课堂教学,体会农村孩子的生活。

  “或许我们占用的这几节课,只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他们真正从我们这学的知识的确少之又少;或许我们的到来只是像一道微弱的光一样,照进他们这一周的生活,点燃他们的一丝希望,却无法永远地照亮他们人生的道路……”在5月的四川支教活动结束后,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高一学生在回顾支教生活的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自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去四川支教已经成为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固定的公益活动之一。据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宋建华老师介绍,每年的5月份,高一整个年级的学生都会奔赴四川,在为期8-10天的活动中,学生入住当地家庭,参与课堂教学,“体会农村孩子的生活,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讲英语,激励农村孩子走出大山,同时也被农村孩子的淳朴、真情感动”。

  宋建华老师说,除了支教这类由学校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的活动之外,更多的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利用节假日从事他们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杂货店或咖啡店打工,敬老院做慈善义演,去北京聋哑学校做义工等等。

  宋建华老师认为,不管学生是出于什么目的参与社会实践,只要能引发他们的善的动机,都是可取的;与此同时,通过学校的组织、宣讲,让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并长期坚持,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孩子感兴趣、坚持做,才能有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

  将社会实践融入课程设置

  在校内,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社区服务,包括餐厅的清洁、体育器材的整理维护、班级建设等等,也可以在校外参加志愿者、社区公益活动。

  IBO文凭项目课程设置的独特性之一,就是将 CAS 课(Creativity,Action and service 即创造、活动与服务)作为核心课程之一。此项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学校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做义工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In校区高中项目负责人吴学静介绍说,学校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的实践教育课程会各有侧重,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意识,从“必须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并发挥创造力,加入更多的自我元素。”

  比如6-8年级的孩子强调的是“服务与行动”,在校内,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完成社区服务,包括餐厅的清洁、体育器材的整理维护、班级建设等等,也可以在校外参加志愿者、社区公益活动。学生需要每学年完成两个相关活动,而且每个活动不少于4小时。

  9年级的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不少于2个人,学生要挑一个选题,通过调查研究、行动、反馈,最终形成报告,呈现研究结果。学生们有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而且还会有教师提供相应的活动评估。

  ■ 学生故事

  在实践中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潘泳谕,万科梅沙书院高一学生

  因为平时比较喜欢摄影,在这次的社会实践周,潘泳谕选择了同学妈妈介绍的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实习,学习用Premiere之类的专业视频软件制作微电影。

  在两分多钟的微电影里,潘泳谕和两位同学围绕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展开,通过颇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向的画面和文字展现了这个春夏交接的节气。从最开始的脚本编写、情节构思到取景、后期制作,都是这三位高一学生独立完成。潘泳谕参与了全程拍摄,并负责了后期的剪辑和文字。

  而这短短几分钟的微电影,也让潘泳谕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不易。比如光是取景就花费了整整三天,累得他们筋疲力尽。一个看似简单的日落镜头,虽然镜头呈现出来的总时长只有短短几秒钟,但实际上是他和同学在傍晚花费了两个小时,趴在屋顶,一直等到太阳落山。

  在潘泳谕看来,这次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专业视频软件的应用,更体会到日常生活中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小组在实践结束后的总结里这样写道,“电影行业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光鲜。同样,我们也懂得了要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之前我们总是凭借自己的浅薄观点去评判电影背后制作人员的作品,自己体验过后,真是显得有些幼稚了。”

  在义工经历里学会坚持与责任

  ●孙凯滢,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三学生,即将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就读

  在高一和高二,孙凯滢都参加了GLA组织(绿色领袖联盟,Green Leaders Alliance 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生领袖发起成立的非盈利平台),去柬埔寨做义工,每次60个小时,主要是盖小花园、刷墙漆之类的工作。

  对于平时都不干力气活的孙凯滢而言,刷漆、搬砖、和水泥这样的工作让她一开始特别不适应,“超级累,两天之后才好一点。而工地上特别脏,每天干完活头发上全是水泥”。虽然又脏又累,孙凯滢还是在高二时又义无反顾地去了柬埔寨,“因为想帮助更多的孩子,而且凡事都要坚持。”

  第二次去时,孙凯滢已经变成了副领队,除了应付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要给队员们分配任务,负责每天的收尾,晚上还要总结一天的工作,“遇上队员偷懒的情况,我会用轮流休息的制度,大家互相监督”。

  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孙凯滢也把两次柬埔寨义工的经历写进了文书当中。孙凯滢说,当义工和高一时去四川支教的经历也对她申请大学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孙凯滢说,看着那些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幸福,有良好的家庭条件,学校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只要自己有余力,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D04-D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