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风生

  “拦车洒水”式的“双重保护”,可能短期内过滤掉真实的大气污染,但却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蒙上了浓重的雾霾。

  最近几天,河北石家庄又陷入重霾的围困之中,不止能见度极低,数百万市民的呼吸道也受到严重考验。而与此同时,当地一起“别致”的治霾举措却引发了网友围观。

  据报道,近日,石家庄市五七路街道办雇保安在学府路附近对过往大货车进行拦阻。据悉,原因是该路段河北经贸大学校内有一个大气环境监测站,为使监测数据“好看”,所以禁止大货车通过。另据该校学生披露,监测站附近有很多树,校园内常有洒水车洒水,路面经常湿漉漉的。

  这一举措被网友戏称为“双重保护”。而所有这些“努力”,最终均指向一个官方认为“好看”的数据。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选址有着明确规范,比如,监测站应该在所在区域内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城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总体水平;又如,监测站必须选在开阔的位置,附近有车和人群活动,不能有阻碍环境空气流通的树木等等。惟有如此,得出的数据才可能反映客观、真实的污染状况,并作为治理的依据。

  当地精心维护监测站周边的大气质量,又是拦车,又是洒水,还将站点选在树林中,其实就是试图以人力干预数据监测,本质上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数据造假。由此获得的数据怎么可能不失真,怎么可能会与老百姓的真实感受吻合,又怎么可能实现当地政府表态的“污染治理要实现重大突破”?

  此前已有媒体报道了西安环保局官员给空气采样器戴口罩的新闻,事实上,类似“数据造假”的行为屡见不鲜。据统计,仅在去年,全国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共立案78起。

  尽管当地环保部门可能确有治理压力,但如此公然针对监测点的所谓“治理”,显然悖离了治霾的初衷,并不符合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样做,当然可能短期内过滤掉真实的大气污染,但却为当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蒙上了浓重的雾霾。

  近年来,华北地区空气质量恶化形势十分严重,包括河北在内各地面临着巨大压力。对此,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理应以科学的态度,真正从源头开始治理,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高,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壮士断腕、久久为功,这才是“正确的路径”。如果总是心存侥幸,乃至修饰数据,必将遭到环境的报复。

  事实上,对于环保数据造假行为,去年元旦起实施的新《环保法》,以及去年8月国办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都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有关部门应该严肃追责,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

  此外,这也提醒有关方面,有必要从制度设计上封堵类似的造假冲动。一方面,在强化治理的同时,要构建容错机制,摒弃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思维,相关考核评价应立足长远;另一方面,也不妨考虑采集社会组织、NGO等民间监测数据,与官方数据互为参照,以获得更为精准的第一手数据。

  □斯远(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