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两会

  对于部分网友有关气象预报不准的吐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近日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表示非常理解,“(老百姓)骂一骂,说我们预报不准,发一些牢骚,我们能够理解。(预报不准)给老百姓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或者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我觉得应该理解”。

  气象“测不准”的原因很多,民众对此不理解,甚至有些抱怨和牢骚,或许是因为不了解气象常识。而刘雅鸣局长主动回应吐槽,不仅有雅量,也体现出一种可贵的自省意识、责任意识。

  事实上,类似的体察与理解、回应与释疑,在本次两会上已成常态风景。比如,在面对“拥堵费要不要收”的质疑时,交通部长李小鹏回应“需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最大范围的社会共识,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决策依法实施”;在“什么时候能蓝天常在”的问题上,环保部长陈吉宁表示“一定会比发达国家解决得更快”;“70年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怎么办?”国土资源部长姜大明坦诚以待:“正研究,请放心。”其他诸如个税改革、房贷政策等,部长们均一一回应。

  可见,部长回应社会关切,一定要多考虑民众的切身感受,多一些信息披露,多一些体察理解,这不仅体现了平等的交流姿态,也是职责所在。

  部长们能够主动接受媒体采访,积极回应民众质疑,不再“婉拒”、“无可奉告”,显然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新变化。也正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老百姓变得越来越“买账”,政府部门也因为外部的审视与打量,也变得越来越开放。部长们越是理解老百姓的疾苦,老百姓就越是会理解政府的苦心。而这样的“理解”,也是取得社会共识、凝心聚力的基础。

  □胡印斌(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