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杨雪松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杨雪松谈医改新政,作为社会资本办医机构,主动申请参与且实施顺利

  4月8日,北京市医改正式开始,包括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药品加成、药品纳入阳光采购平台在内的一系列重磅举措,在全市3000多家医疗机构同步推进。作为为数不多的参与此次医改的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之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医改新政已顺利推行。

  针对医改新政和医院未来发展,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杨雪松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参与医改是主动申请的结果。同时,医院正在打造一站式多学科肿瘤诊疗中心和神经医学中心。

  医改以来门诊量药品保障运行平稳

  新京报:医改实施后,医院目前运行情况如何?药品保障是否到位?

  杨雪松:4月10日是医改后的首个工作日,医院门诊量在2600人次左右,与平时状况基本持平。经过前期准备,医院首个门诊日也实现了零投诉。

  目前,医院药品也已经到位,我们给第三方采购下了“死命令”:只要其他医院有的药,我们的供应商就必须得买到。暂时买不到的,医院的原则是不能断药,不能影响治疗。

  新京报:医院前期做了哪些准备,保证新政顺利实施?

  杨雪松:除了前期的部署和培训外,医保、物价、信息、医疗、药学多部门联动,对信息系统改造进行了切换测试。当然,为了防范突发事件,医院也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具体来说,在4月8日零时,医院信息系统顺利切换。这就像是一场信息大战,以病房的医嘱切换为例,等于所有的住院病人都办了一次出院手续,然后再住院。两次的办理系统和收费标准完全不一样,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点完成。

  4月8日、9日两天,医院对新系统进行了试运行,对预约、挂号到交费、取药等所有流程进行不断测试,保障了4月10日的顺序运行。

  新京报:参与此次医改的机构以公立医院为主,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较少,综合性社会办医机构更少。你们选择参与医改,是怎样的考虑?

  杨雪松:筹建之初,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就提出将“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作为医院的使命,同时作为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此次参与医改也是我们医院主动申请的结果。2015年11月,医院取得北京市医保定点资格。另外,我们也已经加入了昌平区医联体,既然承担了部分基本医疗,考虑到患者转诊等需求,我们自然会争取参与其中。

  京西北部将添高水平神经医学中心

  新京报:神经医学中心也是医院致力于打造的特色中心之一,为何会将神经医学作为重点?

  杨雪松:其实这其中有一些战略考虑。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神经医学实力雄厚,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上的患者。但是,这两家医院都位于北京南城。随着城市发展,数百万京北地区居民的神经疾病就诊,并不方便。

  医院地处北京西北部,但目前北京西北部还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神经医学中心。我们医院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点,也将神经医学中心作为发展的重点。为此,配备了先进的神经疾病诊疗设备,如医院目前配备了术中核磁手术室2间,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一家能够双室开展该项目的医院。

  新京报:哪些属于神经医学中心的诊疗范围?医生资源从哪儿来?

  杨雪松:神经医学中心涵盖所有与神经相关疾病的诊疗,范围很广,包括与神经疾病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与脊髓、脑髓相关的骨科疾病,神经系统肿瘤的化疗、放疗等。另外,一些介入治疗、功能康复等也属于神经医学范畴,这也在我们的考虑之内。

  中心将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共建,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以多点执业的方式进驻中心,与医院原有神经内科、功能康复等资源相结合。这种共建模式也保证了科室的高起点。

  一站式多学科肿瘤诊疗中心将成立

  新京报:即将设立的肿瘤诊疗中心与现有的就诊模式有哪些区别?

  杨雪松:目前,在国际上,肿瘤治疗呈现以包括药物、手术、生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为新趋势,然而,国内大型肿瘤中心大多仍遵循传统的以科室为中心的模式建立,即由就诊科室主导安排诊疗。由于术业专攻、专业能力等原因,这种模式难免有局限性,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如错失治愈机会、接受不必要的治疗等。

  我们正在打造的一站式多学科肿瘤诊疗中心,将联合多个相关科室,从诊疗起即由多学科协作组专家经过讨论制定诊疗方案,按照诊疗规范,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合理、有计划地安排现有各种手段,实现患者效益最大、平台资源共享、科室效益共赢。

  新京报:肿瘤诊疗中心的具体运行模式是怎样的?

  杨雪松:肿瘤诊疗中心内部各科室作为共享平台,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患者的综合治疗、全程管理。

  举个例子,中心将建立协调人机制,自提出MDT(多学科会诊)申请始,便由协调人与患者对接,了解病史,安排必要的化验检查,专家讨论当天保证资料的完整性,进行专业汇报,MDT讨论结束解释病情,交代讨论结果,并安排后续治疗,患者就诊的全程予以协助。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将设置专门的候诊区,MDT讨论前,患者及家属可与专家见面,专家询问病史,患者及家属也可表达诉求,MDT讨论结束后,专家会当面向患者及家属交代讨论结果。

  新京报:目前,不少医院在肿瘤诊疗中也会采用MDT模式,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有何不同?

  杨雪松:多数情况是在诊疗过程遇到疑难复杂问题时提请MDT。我们认为,对于肿瘤来说,需要从诊疗起始即由多学科协作组专家经过讨论制定诊疗方案,即按照诊疗规范,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合理、有计划地安排现有各种手段。我们打造的肿瘤诊疗中心以多学科协作为媒介,科学制定诊疗方案,内部各科室作为共享平台,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患者的综合治疗、全程管理。

  专家资源也是我们的优势,医院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各大附属医院,中心内专家多为北医系统知名专家,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梁军教授,同时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外二科叶颖江教授、腹膜后肿瘤外科罗成华教授等。协作组会对专家资质进行明确限定,确保诊疗的科学性。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