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头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对于珠三角人来说,在娱乐稀缺的上世纪80和90年代,家家户户可以收到的香港电视台简直是天赐福音。那时,我们习惯以傍晚六点到七点的香港新闻送饭,也习惯每晚的两档剧集时段,但选择无线的TVB还是亚视的ATV,就得看哪边的剧集更讨自己欢心。

  即使举世瞩目的97回归期间,剧集也未让位,仅在回归日有过延播,可算“马照跑、舞照跳”的现实写照。那时,除了回归,全城热议的还有无线TVB剧集《难兄难弟》,这出怀旧喜剧以谢贤、吕奇、陈宝珠和萧芳芳等为原型,钩沉香港影视史。

▲《难兄难弟》剧照

  回归后几天,亚视以《等着你回来》回击TVB,这出荡气回肠的鬼故事,逼得TVB于8月迅速推出同样题材的《大闹广昌隆》应对。

  那一年宛若盛世,TVB有《难兄难弟》、《天龙八部》、《大闹广昌隆》、《刑事侦缉档案(三)》、《壹号皇庭(五)》、《廉政追击令》和《醉打金枝》等,年底以《鉴证实录》收官。一向积弱的亚视也有《肥猫正传》打翻身仗,加上《剑啸江湖》、《国际刑警1997》、《等着你回来》、《雪花神剑》、《97变色龙》和《我来自潮州》等,并不落于下风。

▲《刑事侦缉档案 Ⅲ》剧照

  后来有人慨叹,那时TVB与亚视共计推出三十多部剧集,其中足有二十部可列入经典。可没人会想到,时至今日,此后港剧辉煌竟已近黄昏。

  但港剧真的变差了吗?诚然,近年的TVB剧集有很多问题,剧本单薄,缺乏张力,虎头蛇尾,BUG极多,桥段和台词缺少新意,驾驭大场面大题材(尤其是古装戏)的能力不足……但这一箩筐问题,几乎是TVB剧集与生俱来的问题。甚至可以说,由于时代和资源的限制,这些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尤其是古装戏,设定之混乱、场面之小气,都让我恨不得自插双目。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武侠剧也一样,篡改原著、删减角色和情节,都属常态。

  其实,这些年的TVB剧集在取景、制作和题材上甚至还有所进步。只是当年的TVB剧集,对手是枯燥无味的内地剧,如今的TVB剧集,既要面对英剧美剧韩剧日剧,又要面对各大卫视的出品。无论是跟英剧美剧较量水准,跟韩剧日剧较量人气,还是跟卫视剧较量话题和受众群,都处于劣势。

  港剧在没落。相比电影,它的传播范围本就狭小,水土不服的几率更高(内地电视台上那些国语配音版港剧简直是我记忆中的噩梦),当广东人都开始看内地电视台时,港剧的受众群已然少了大半。

  非粤语区与粤语区眼中的香港大不同

  我曾这样描述香港:“其实,你若有幸早早了解这个城市,哪怕只是在广东地区每天以翡翠台和本港台的新闻当菜下饭,你都会知道:那些电视剧、电影、音乐和明星,仅仅是香港精神和香港文化的一小部分。所以,我所理解的香港精神,是务实与自尊,是市井文化和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共存……”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非粤语区与粤语区眼中的香港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这一点在电视剧集上也不例外。

  拿1999年的TVB收视率为例,如今港剧迷说起那年神剧,自然以《创世纪》为最佳。2000年,《创世纪》在央视八套播出,引起轰动,在湖南台重播依然高居收视第一,成为内地观众心中的港剧里程碑。

  《创世纪》剧照

  但就是这部大制作,在香港平均收视未入当年TVB前十。那年的收视率冠军是有着浓郁南粤色彩的《状王宋世杰Ⅱ》,排名第二的《全院满座》则以70年代香港为背景。此外收视甚佳的几部剧集则多是20集到30集之间的时装剧,如《宠物情缘》。

  2000年的情况也差不多,《创世纪2天地有情》也为如今的港剧迷津津乐道,可它同样未能进入收视率前十。那年的收视冠军是《十月初五的月光》,创下平均收视36点、结局篇40点、最高46点的神级战绩。《男亲女爱》则排名2000年收视率第三,并引起全城热议,黄子华和郑裕玲的组合使此剧俨然脱口秀,金句迭出。我“有幸”见过此剧集的国语配音版,简直要吐血,完全失去了粤语原版的神韵,也无法讨好非粤语区观众。

  换言之,像《男亲女爱》这样的剧集只能属于粤语区。大量的俚语段子,对白中的背景,如果不是熟悉粤语、每晚以香港新闻送饭的观众,压根不可能理解。

▲《男亲女爱》剧照

  对于非粤语区的港剧迷来说,他们追忆的往往是大制作长剧、武侠剧、律政剧和刑侦剧,但在尚未有网络的时代,他们所能见到的国语配音版港剧也集中于这几大类。也就是说,他们的记忆虽然美好,但只能基于引进剧集的范围,那个时代的大多数港剧,他们并未曾得见。

  粤语区的港剧迷选择自然多得多,比较的余地也会大些。经典剧集固然是粤语区和非粤语区共同追忆的对象,但粤语区港剧迷的所爱里,又会增加一项——那些二十集的小制作时装剧,没有激烈冲突,仅仅讲述家长里短,或者某个小行业。我甚至认为,这些多半未曾被内地引进、甚至连国语配音也很难适应的时装剧,才是香港精神在电视领域根植的土壤。

  亚视凋零,但TVB在进步

  对于香港电视来说,2016年是个相当重要的年份。

  2016年4月1日,曾以“香港第一家电视台”和“全球首家华语电视台”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亚视,再度被载入港史,但这次是极不完美的谢幕。

  这是一场人尽皆知的谢幕,早在2015年3月31日,香港政府便已决定不给亚视的本地免费电视牌照续期,牌照终止日即2016年4月1日。长期以来,香港只有两家面向全港的免费电视台,即无线和亚视,因此免费牌照意味着最大的传播率。所以,失去免费牌照后的亚视几无翻身余地。

  一直以来,亚视的收视率都惯性低于TVB,虽曾打过一些漂亮仗,但并非常态。在亚视成立的59年里,先后七次易主,权力斗争不计其数,这才是其衰亡根源。

  香港回归后,亚视也曾有过数年辉煌。除了前文所述的1997年之外,1998年也堪称亚视辉煌年。《我和僵尸有个约会》掀起热潮,至今在内地仍有众多拥趸。1999年,亚视推出《纵横四海》,这也是王晶为亚视创作的首部剧集,创出平均25点的亚视超高收视。

▲《纵横四海》剧照

  2000年,亚视“影射”上瘾。选美题材的《美丽传说》话题十足。《影城大亨》以邵逸夫为原型,铺陈整个香港电影史和电视史。同年的《世纪之战》同样是话题之作,被视为《大时代》续集。可是,2000年的这一系列对香港影视史乃至香港史的影射、钩沉与追忆,如今看来似乎有着不祥之兆。在那之后,亚视罕有拿得出手的剧集,直至彻底停止自制剧。

▲《影城大亨》剧照

  但也是在2016年,TVB出现复苏之势。一班新编剧绞尽脑汁,制作出《EU超时任务》等一批良心剧,拉回不少年轻观众。但可惜的是,这些剧集仅在香港成为话题,在内地仍无太大起色。直至2014年,当《使徒行者》风行全港时,内地剧迷通过网络可以同步等待更新,与香港剧迷一睹这部新港剧的风采。

▲《使徒行者》剧照

  不管如何,港剧在盛极而衰后终于迎来一丝曙光。即使生存环境日益逼仄,即使老观众一再流失,年轻人不再以电视送饭,但曾经的港人情怀,仍需有扎根之地。我想,最适合的扎根之所,也许就是一向草根的电视。

  编辑:新吾 实习生 魏显勇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