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观我

  很难想象,当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的年轻人都打心眼里不再相信爱情,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近日,出现在北京中山公园著名的“相亲角”的一条“相亲鄙视链”,把这个既公开又隐秘的残酷逻辑揭示给了世人。在这条鄙视链上,人的价值被完全货币化:北京户口值54万,不同地段的房产和不同层级的学历对应着不同的身价,男性和女性则奉行不同的标准(比如男性学历越高越值钱,女性则博士学位最不值钱),就连生肖也分三六九等(属羊的在最底端)。

  在这个世界里,谈婚论嫁这件事显得异常冷静而残酷:既不要感情也不要感觉,每个人在链条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就好,“高攀”是难得一见的幸运,安于自己的货币价值才是本分。

  这条新闻之所以让大家心悸,不是因为它的荒诞,而恰是因为它的真实。每个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适龄男女,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情感经历中的一些遭遇的影子。鄙视链的“缔造者”或许是头脑中充满了阶层意识的大爷大妈,但其深层的原因则是一种不平衡的经济文化结构。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艺术上并不出色的电视剧《欢乐颂》才能如此发人深思,它和中山公园的相亲鄙视链一同指向了个体在当下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困境。

  不过,在整个事件中,最令人忧心忡忡的并不是鄙视链的存在——这东西恐怕自古以来就存在,且将永远存在下去,而是作为鄙视链中受害者的青年群体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在热门的网络评论中(这里是城市青年群体的天下),最常见的态度有两种:一是冷漠或束手无策,具体表现为“社会本来就是这样,我有什么办法”;二是干脆热情接受,具体表现为“门当户对本来就是婚姻幸福的前提”。

  客观地看,两种态度都很有道理,也都没什么错误。但我总觉得,一个本应充溢着理想与斗志,对独立和自我不懈追求的群体,怎么就连话语层面的“爱情万岁”口号都懒得喊或不屑于喊了呢?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已经“精致利己”到了大家连装一下纯粹都做不到了吗?

  诚然,相亲鄙视链的背后有太多结构层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毕竟货币文化全面入侵人类情感领域无论如何都是个糟糕的事。但与此同时,更应该得到反思的是中国当代青年的集体心态,以及支撑这种心态的种种文化逻辑。

  相亲鄙视链或许是在父母辈手中锻造成形的,但若离开了“受害者”集体无意识的共谋,整个事件将不过是大千世界里一出令人发笑的闹剧而已。将人的价值货币化是很可怕,但人心甘情愿将自己货币化则更令人惊惧。很难想象,当生活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的年轻人都打心眼里不再相信爱情,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因此,在相亲鄙视链中,没有赢家,只有输家。链条顶端的人或许鄙视着链条底端的人,但在人性的大框架内,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因心甘情愿放弃了自我而成为被鄙视者。

  □常江(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