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应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改善东北经济现状

  林毅夫在报告中称,在当今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东北与吉林如何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进行“扬长补短”是其转型升级的根本。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认为,东北首先应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同时应加大对外开放,借一带一路打通与欧亚地区的合作。

  宋晓梧:

  “东北资源整合要形成合力”

  我认为可以从五方面发力。

  首先,东北地区尤其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为市场创造一个法治、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项目,否则会造成严重产能过剩。

  东北地区很多地方政府就像分散的公司,为了发展GDP,都在搞公司化竞争。比如,此前我去东北注意到辽宁沿海地区五个市都表示要建造30万吨造船厂,都声称要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这样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我找到某市的市委书记,希望由其带头整合四个城市避免重复建设,但他表示每个城市都要发展自己的GDP,哪个城市都不愿意把项目压下去。

  第二,国有企业要改革,既要补课、又要创新。在补课上,国有企业要调整战略性布局、央企和地方的关系。在创新上,国家要重点去管理国有资本的价值形态。通俗来讲,国家要管资本而不是管具体企业,在此基础上实行混合所有制。此外,国企在改革用人上要学习民营企业的一些管理经验,允许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干部能上能下。

  第三,处理好创新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东北三省的科技研发经费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即使东北地区的企业的研发经费在主营业务重点收入比重也低于全国水平。这样的机制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更依赖于传统产业量的增长。在新一轮东北振兴中,这个问题尤其要扭转。但不能完全否定传统产业,一旦经济上行,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这些传统产业还具有巨大的潜力。

  第四,要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对东北区域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政府要允许企业自己设定投资和发展方向。

  第五,东北地区要加大对外开放。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这与东北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不能成为东北闭关自守的理由,反而要用更大力量去开拓海外市场。尤其可以借一带一路,打通与欧亚地区合作,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

  田国强:

  “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

  最核心的是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尽快形成改革、发展、稳定、创新和治理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治理模式,以此形成公平公正和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同时给以适当倾斜或扶持政策,而不是一味靠管制或输血。

  拯救东北经济一个具体的突破口是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

  所以,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但是如果体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变革,民营经济也发展不起来,且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需要宽松市场环境的长期滋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主动降低国有经济、企业比重,让产业选择交给市场。后者的经济增长红利相对见效更快的,对民营经济发展也能起到带动作用。

  同时,需要干将来落实改革大计。这就要求在干部人才的配置上,尽可能选任思想解放、勇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来担纲负责,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人放在重要岗位上或一把手的位置。

  一个办法是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政府官员的轮换,让东北现有官员去实地接受这些改革前沿地带的市场化改革洗礼,同时也让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官员有机会移植嫁接好的理念、经验和做法。

  聂辉华:

  “根本是改善营商和制度环境”

  我认为要解决东北经济问题,短期比较困难,根本是改善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办法是在东北地区成立经济特区。

  在特区,实行特殊亲商政策,“特事特办”,并且主要官员从外地调任,在招商引资方面多与东南沿海企业对接。

  特区有一定免疫力和成就之后,再辐射周边,向更多地区推广。不改变营商环境,投再多钱可能也是浪费。当然,周边国际环境不能太差,不能让投资者缺乏安全感。

  事实上,解决东北产业结构单一和所有制单一的问题,关键是推动官产学三界通力合作,理清东北各地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招商引资时有的放矢,鼓励民企和外企进入。切忌在没有理清东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前提下盲目推出产业政策,自上而下搞大项目。营商环境改善了,投资者会根据市场原则来选择合适的产业和所有制结构的。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实习生 彭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