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胡同里的违建没了,变身小微绿地;昔日满是油烟的小饭馆,改建成古韵书香的公益书屋;废品回收摊点和违规出租的自由市场,修建成社区菜园,居民们可以认领种菜……

  2017至2020年,北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带来的将是更加和谐宜居的北京。

  今天起,新京报推出“我家门前”系列报道,记者走进北京市十六区街头巷尾,由居民讲述“我家门前”的今昔改变和居住感受,见证“疏解整治促提升”带来的切实变化。

  三里屯脏街——三里屯脏街变样 居民终于能睡好觉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无名小巷,长不过200余米,连接着三里屯太古里北区与南区。

  过去十余年间,这里聚集了一批酒吧、文身店、大排档和游商,蜂拥而至的人们玩耍到凌晨,商贩将污水、剩饭剩菜泼在下水道,留给早晨的是一片狼藉。

  近几年,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办、城管等部门对这一地区的违建进行了整治,今年4月以来,封堵了“脏街”近40家开墙打洞商户,拆违1000余平方米,其中三里屯南42号楼封堵了33家,楼体恢复原状,街面增加绿化,街面不再脏乱差。

  今年7月,三里屯街道将这条无名道路以“三里屯后街”的名称向区地名办申报。在告别“脏街”之后,它将有一个正式名字。

  太平桥街道——小门脸变大书店 出门就有“精神食粮”

  

  今年4月,丰台区太平桥街道迎来了一个文化新地标——伯鸿书店。

  书店位于六里桥地区中华书局总部旁,而去年,这里还是8间“小门脸”,主要从事小饭馆、个体服装店等经营。这些低端业态产生的生活垃圾影响到周边环境。

  2016年,太平桥街道办事处与产权所有者中华书局沟通。随后,中华书局决定将原来出租的小门脸改建为书店,并定期举办名家讲坛、公益文化活动,服务辖区居民,提升地区文化品位。

  新中街——拆除违建 20棵60年大树“突出重围”

  

  家里增丁添口,房子不够住,新中街平房区的私建房屋越来越多,占了路不说,有的还把路边的大树包进屋里,这像极了《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的场景。如今,新中街社区整治一新,路宽了,安全隐患消除了,那些圈进屋里的大树也“重见天日”了。

  田村路——认养“一米菜园” 居民过田园生活

  

  在海淀区田村路街道永定河引水渠东岸,带有凉亭和小树的休闲公园中有168块“一米菜园”,菜园里种着玉米、韭菜、小白菜等多种有机蔬菜。

  此处原为废品收购站,废品站拆除后,建了一个公益停车场和休闲公园,了解到附近居民希望在城市之中有田园生活,就建立了168块菜园。

  双榆树三街——地摊儿没了 “女人街”恢复静美

  

  海淀区双榆树三街是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东口在华星电影院斜对面,西口在人民大学东门对面,紧邻四号线人民大学站出口。从上世纪末开始,这条街临街的居民楼一层渐渐打开变成商铺。从最开始以露天餐饮居多,到后来以女装服饰小店为主。因周边众多高校,这里曾经是大中学生、小白领等年轻人钟爱流连的地方,人称“女人街”。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整治的不断推进,“女人街”一些违法建设被清拆,一批餐饮店和服装小店被陆续关停。今年,这条小街整治再次升级,“女人街”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里仁东街——背街小巷安静了 老居民的心病好了

  

  西城区里仁东街东起龙爪槐胡同,西到菜市口大街,长约223米。之前机动车行人混行的道路扩宽了,增加了人行道,私搭乱建的小店铺拆除,打造街道文化墙,曾经杂草丛生无人敢夜行的荒地变成“花果园”。

  如今,从西口进入,一块橙色的里仁文化墙首先映入眼帘,墙上有里仁东街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既有《论语·里仁篇》的篇章,还有居民自己题写的《里仁赋》。

  模式口——私搭乱建不见 京西古道重现模式口

  

  青砖灰瓦、朱漆红门,老字号……曾为京西古道的模式口“南小街”全新亮相,驼铃声声仿佛重现模式口文保区。

  模式口位于石景山,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由于此前这里聚集了一批杂乱的小商铺,私搭乱建到处可见,垃圾随处堆放。今年4月,这里开始改造,架空线全部入地,更新污水、雨水、自来水管道,并预留燃气管道。同时,修缮了院落和外立面,在原有基础上修旧如旧,恢复历史风貌。

  菜市口——闲置地长出城市森林 家门口见了绿

  

  西城区菜市口地铁站西北角的一片荒地,曾闲置多年。2017年7月,西城区园林绿化局、园林市政管理中心对这片地块进行重新规划。近日,这块3.44万平方米的荒地变为“广阳谷城市森林”对公众开放。

  吕家营——村里建起新公园 遛弯像在自家院

  

  北京四环路走到东南角,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弯。弯里有一条与它垂直的无名道路,这条无名道路西南侧的三角形地块上,原是一处违法建设。今年4月,十八里店乡、吕家营村联合对该区域低级次市场进行疏解腾退,仅用一周就完成了疏解任务。这里也从暴土扬尘的空地,迅速建成一座约7000平方米的公园。公园里的泰山石上,是红漆阴文:吕营海棠休闲公园,公园里有绿地,有树木,有海棠花,有廊亭,有小丘,还有风车。

  玉河——700岁玉河重现水穿街巷景观

  

  在东城区景山街道吉祥社区北侧与中轴线之间,有一段平均宽4米、长600米的河堤,河岸南段的一块石头上写着:通惠河玉河遗址。

  700多年前,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修通了这条河道。这条穿越了元、明、清三代的古老河道,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衰败,被深埋在层层叠叠的民房之下。

  2002年,北京市颁布《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玉河成为拟恢复的河道工程之一。2007年,玉河改造工程正式立项。2013年,玉河一期工程竣工。今年8月,玉河二期竣工。昔日“水穿街巷”之景,又重新回到居民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