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在校园合影留念。10月28日,潞河中学举行150周年纪念活动,海内外校友齐聚校园共庆华诞。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150周年纪念活动当天,方田古校长铜像揭幕;潞河中学校长表示将继续传承“人格教育理念”

  新京报讯 (首席记者郭超)10月2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齐聚潞河中学,为母校150周年华诞献上自己的祝福。

  当天上午,暮秋的清晨虽然有些清冷,但挡不住校友们返校的热情。不到9点,潞河中学校门口就成了纪念合影的欢乐海洋。各届校友在走进校园前都要来一张和学校大门的合影。

  1969年毕业的孔茂祥说,虽然校门和自己上学那个年代不一样了,但学校还在,同学、老师们还在,这里就是母校。

  校园内,校友们有序地在签到台前领取纪念资料,150周年校庆纪念册带给大家一大惊喜。

  2005年毕业的闫琦拿着这本纪念册,对着册子里的校园地标建筑按图索骥,已经盖了四个纪念章。“集齐纪念章很有意义,等到200年校庆的时候,这册子打开就是满满的回忆。”

  当天的校庆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潞河中学校长徐华在庆祝活动上说,“关注生命,促进生命成长,进而成全生命,是150岁的潞河坚守不移的使命,150岁的潞河,因关注人格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也会因传承人格教育有着辉煌的未来。”

  据悉,活动期间举办了方田古校长铜像揭幕、中国校园文学馆揭牌、北京高占祥文化艺术基金会向潞河中学师生赠书、“花丝镶嵌技艺,大师进校园”、“师友、校友书画、摄影作品展及笔会”等活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知名校友与海内外校友一起共度潞河中学150岁生日。

  活动中,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力兵向潞河中学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祝贺。他说,潞河中学为国家各个时期、各个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希望潞河中学继续乘势而上、勇往直前,把人格教育融入新时代、融入副中心建设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校友忆

  陈佑兰

  就读时间:1954年-1957年

  校园里的文艺气息影响至今

  学校主甬路上,两位老人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他们手挽着手寻着学校曾经的主教学楼——红楼的方向走去。

  “我们俩就是在红楼毕业的。”陈佑兰和老伴都是潞河中学的学生,她记忆中的学校是一片静美的学习园地,那时候女生和男生不在一起上学,女生在潞南园,男生在北边。

  解放楼、红楼、潞友楼,这些老楼的名字历历在目。陈佑兰说,在那个青春懵懂的年纪,遇到这样的好学校是她一生的珍贵礼物,校园里的文化和文艺气息到现在还影响着她。

  “我还记得每天晚上,管我们宿舍的那个老先生会在园子里吹箫。”那时候,老先生的妻子去世了,箫声寄托了他对妻子的思念。说到这,陈佑兰眼眶湿润了,“现在回忆起来真美好,是这一生中最美好的。”

  刘才俊

  就读时间:1965年-1966年

  学校培养了不怕吃苦的性格

  刘才俊的中学时光让他永生难忘,因为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的中学只正常上了一年的课就戛然而止,但那一年的时光已经深深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学习气氛好,当时在红楼上课,楼上四个班,楼下四个班。”刘才俊说,住在通州县城的学生不住校,家远的同学住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不管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都愿意放学后在校园里多待一会。“在协和湖边读读课文、背英语,人很多,那个气氛很感染人。”

  在那个困难时期,学校还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在土桥砖瓦厂搬过砖、在校园北边的菜地浇过水、在温榆河边挖过树坑。学习和劳动不分家,让刘才俊深受影响,他说,“学校培养了他们集体荣誉感和不怕吃苦的性格,在日后的工作中十分受用。”

  黄桂萍

  就读时间:1975年-1976年

  唐山大地震后操场成临时教室

  潞河中学东门旁的操场曾经是临时的上课场所。在黄桂萍的记忆里,潞河中学的师生们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积极投入震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她就曾经到潞河医院帮忙推伤员。

  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通州也受到了影响,潞河中学的一些老建筑也在这次大地震中受损。“当时红楼的顶子有部分脱落了。”黄桂萍说,全校师生自己想办法修缮。

  地震那年她上高二,他们学医班的学生全部投入到了震后救援中,黄桂萍和同学到潞河医院帮忙抢救伤员,包扎伤口、推运伤员,一干就是连续几天。

  地震以后,学校怕老楼有危险,学生们有一段时间在操场上课。“篮球架子上绑着黑板,老师就那么扯着嗓子给我们讲课。”

  肖艳东

  就读时间:1987年-1993年

  六年见证潞河中学的变迁

  肖艳东带着闺女一起参加校庆,他走到校友留言板前找到80年代入学的区域,抱起闺女在最高的位置写下自己的名字。

  肖艳东在这里度过了初高中的6年时光,经历了学校从通县一中到潞河中学的变迁。“学校名字变了但学习气氛没有任何改变。”

  这次回校前,同学们拉了一个微信群,只要没特殊原因的,大家都赶回来为母校庆祝生日。

  张跃辉

  就读时间:1994年-2000年

  对母校的感恩变成对母校的关注

  张跃辉带着儿子完成了校友签到,时光荏苒,班里的同学如今早脱了稚气成为了社会的栋梁,对母校的感恩变成他们对母校的关注。

  这次回校前,张跃辉和同学们为学校送了一棵常青树,他本人也曾给母校捐赠过一间音乐教室。

  “学校培育我们让我们迈好走上社会前的第一步,我们心怀感恩。”张跃辉说,和以前相比,现在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都有很大提升,不变的是学校注重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

  新京报记者 郭超

  ■ 潞河中学简史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始建于1867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始称潞河男塾,后改称潞河书院。1901年更名协和书院,设有大学和中斋二部,1912年更名华北协和大学。1917年大学部迁到北京城内与汇文大学合并,后组成燕京大学。其中斋部仍留在通州原址,为私立潞河中学。

  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公立完全中学,先后历经河北省通县中学校、河北省通州一中、北京市通州一中、北京市通县一中等发展阶段,1988年恢复潞河中学校名。

  历经150年风雨历程,潞河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中科院院士黄昆、侯仁之、秦馨菱、音乐家王洛宾、文学大师刘绍棠等都是潞河学子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