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集团在资金投入、扶贫队伍数量上均达到规模最大:投入资金110亿元,扶贫队伍达到2108人。

  投入110亿元助力扶贫,专职扶贫队伍达到2108人;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成为行业领袖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多种渠道回馈社会、扶贫助困。但我国的扶贫工作仍然繁重,在新时代背景下,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扶贫体系?如何让扶贫对象彻底摆脱贫困,这一点上,恒大集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预计2020年帮助百万人口脱贫

  进入“十三五”,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从“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型。民间资本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是当前我国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其中,恒大集团成为民企帮扶的典范——资金投入规模最大,总计110 亿元;专职扶贫队伍最大,达到了2108人

  “对于贫困,我是有非常深刻体会的。”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说:“我出生在河南豫东一个最穷的地方。读小学时,村里的学校就只有几间破草房,课桌是用泥巴做的长条台子。当时我的最大目标,就是走出农村,找份工作,能够吃上白面。”

  据许家印介绍,在全国政协鼓励支持下,恒大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从2015年12月开始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三年无偿投入30亿,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和保障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确保到2018年底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2017年5月,恒大将帮扶范围扩大至毕节全市10县区。“没有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恒大也没有今天。恒大的一切都是国家和社会给的,我们应该去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初步预算需要再无偿投入80亿,加上大方的30亿,总共需要无偿投入110亿元的扶贫资金。到2020年帮扶毕节全市1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许家印表示。

  精准扶贫关键在“造血”机制

  用110 亿元去帮扶一个地区,投入2108人的常驻专职扶贫队伍,无论是资金、专职队伍,还是帮扶项目,恒大创造了中国社会扶贫历史上的一个先例。

  恒大集团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蔬菜、肉牛、中药材和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为每个贫困户配备至少两个产业项目,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帮助贫困人口就地脱贫。

  事实上,在毕节大方县的扶贫工作过程中,恒大就非常重视为扶贫对象建立“造血”的能力。据许家印介绍,目前恒大集团已经初步建立了精准扶贫的恒大模式。成立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许家印表示,组建大规模的专职扶贫队伍、引进上下游企业、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扶贫是“恒大模式”扶贫成功的关键。如今,大方县的扶贫模式已经成为恒大精准扶贫的样板。

  “我们通过帮扶大方县切身体会到,产业扶贫是非常重要的,就地扶贫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就很容易返贫。搬迁扶贫如果没有产业的依托,就很容易搬得出而稳不住。”许家印说,贫困群众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和劳动力,只有依靠发展产业,把贫困群众的土地和劳动力转化为家庭的收入,才能实现脱贫。“我们帮扶大方的30亿资金,有一半是用在产业扶贫上。”

  截至目前,恒大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已覆盖大方县全部18万贫困人口,并推广到毕节全市,已实现12.73万人初步脱贫。整市帮扶毕节7个月以来,共400万平方米的九个易地搬迁安置区所有楼栋已全面开工,331个蔬菜、肉牛等产业基地已开工,全市已培训47608人,推荐就业37485人。(陈禹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