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雷脑科医生集团的办公室在上海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上,距离鼎鼎大名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仅隔了一个街道。

  神经外科,是上海华山医院的王牌科室。医生宋冬雷从这里出发,一路做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2013年,他毅然决然出走,离开供职几十年的第一站,来到私立医院德济医院任院长。

  医生多点执业、自由职业鼓动了被体制禁锢许久的心,于莺、龚晓明等明星医师跳进市场的池塘,需求自由与活力。

  2015年9月,宋冬雷又再次出走,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体制外脑科医生集团。

  被体制挤压的医生,寻求临床服务的最大自由化

  如今,每周至少15台手术,至多20台,宋冬雷负责其中的五分之一。相比公立医院,工作量明显降低。除了每周三下午的公司会议,他更舒心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手术、随访。

  这在过去是难以期待的。在上海华山医院时,看着科室外的拥挤人潮,神经外科医生宋冬雷心绪烦闷。成立医生集团时,他就曾发文解释为什么离开体制创业,“在体制内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拥挤”。

  华山医院一年一万六千多手术,作为其中的手术骨干,这意味着宋冬雷经常要在手术室里连续操刀四五个小时。

  而能匀给病人的时间就是少之又少。同时,科研和临床,双重压力在压迫着医生们。看书、准备PPT、写学术论文,宋冬雷为身边的年轻医生心疼,“总忙到凌晨两三点也没有个安稳觉”。

  离开体制到民营医院单打独斗,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宋冬雷的选择。从提出离职到完成离职手续,他花了三个月时间,前两个月他收到极少的祝福,更多时间在与反对意见做抗衡。

  离开华山前,宋冬雷已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到达了金字塔顶端。再往上,与行政挂钩,这不是他想要的,“我还是想做个医生”,宋冬雷说,很多出来创业的医生,目的其实很单纯:做个好医生。

  这里的“好”,是不想在体制的大环境里被逼着“犯错”。

  但做个好医生,并不是出走了就能实现。

  离开了体制,下一步往哪里走?宋冬雷选择了医生集团,在他看来,这是释放医生生产力的代表。同一时间,国内出现了大量的为医生自由执业提供服务的平台。

  2015年开始,医生集团成为了医疗创业话题中最令人瞩目的方向。医生集团又称“医生执业团体”、“医生执业组织”。在一个医生集团中,医生可以共享收入,共同承担损失,共享设备设施。

  感动医疗,打造一套医生集团的标准

  活跃的市场令宋冬雷心动,“我要发动更多体制内的优秀医生出来”。

  鸡蛋与体制的碰撞,这不是件易事。设备、技术、风险,每一道门槛都超越手术台,逼着一个医生团队去承受,去学习,去变革。

  “打地基”是冬雷脑科过去的两年的重心。这套标准包括医生的培训培养标准、新技术应用的标准、服务体系的标准、管理体系的标准。

  “这两年,我们重力打造这套标准,这就等于是冬雷脑科的地基。只有把它都建好,才可以实现未来的规模化复制“,宋冬雷表示。

  临床手术是重头,医生、护士、客服、医生助理、运营等围绕着临床一线的人力资源占到三分之二。创立之初,宋冬雷提出了”做令人感动的医疗“。精细化的服务细致到就诊、手术、术后随访等整套流程,让“感动”陪伴着病人。

  每天,冬雷脑科的医师微信群内“滴滴”响个不停,宋冬雷随时可能停下对话,开始询问病情,为年轻的医生做指导。宋冬雷说,随时随地地沟通病情,超越时间、地点,集中精力,以为病人服务为第一。

  冬雷脑科主营各类脑科手术及脑血管病的微创介入治疗。脑科手术,繁复难解,对医生、设备、医疗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既成为冬雷脑科的壁垒,也成为门槛,意味着风险更大。

  这就给冬雷脑科在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合作时,提了难题:挑了十家,可能九家不满意。

  “只有找到满足神经外科手术所配备的科室、设备,我才能开展。这是顶尖,拉动整个医院的医疗诊疗的顶尖。你要把顶尖做好,底层也必须要好,否则金字塔要塌掉的“,宋冬雷说。

  布局医院,轻重资产相结合

  为了让冬雷脑科所践行的模式得以落地,建立专科医院将成为冬雷脑科的下一步,探索合作基地模式,发展医院联盟。

  目前,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在上海等长三角多地建立了多家手术基地,同时发展了十几家联盟单位,侧重于学术交流以及人员培训。宋冬雷表示,“规划是一到两年内在上海建一个旗舰店,为我们医生培训、病人服务,有一个标准化的样板房,然后同时发展到十家医生集团子公司。“

  医生创业曾是不被看好的创业者,“不懂商业”成了他们的标签。离开体制的医生,要开始琢磨手术之外的事情。

  除去宋冬雷曾在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任职外,冬雷脑科CSO董法廷和COO胡苏云在中外合资医院曾任高职,拥有丰富的医院管理经验。

  宋冬雷给自己定了一个期限——三年。用三年的时间打下一个医生集团的框架,现在已经完成了60%,也用这三年加深对医院、对资本、对市场的认识。

  近年来,线下诊所正成为医疗流量的下一步,互联网医疗公司、资本正在积极布局,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但医疗诊所并非易事。

  经历两年的摸索,宋冬雷的感受越来越深,“医生集团不一定要做大,并且90%的医生集团是做不大的,而10%做大后一定是医疗集团。”

  但是,未来中国最优质的医院、诊所哪里来?宋冬雷认为,不完全由大企业、大资本发展而来,一定是从医生集团发展出来的。“因为只有医生才真正知道医疗该怎么做。以医生为主导,结合资本,将是中国真正优质医院的一个方向”,宋冬雷说。

  有投资人表示,对于未来线下医疗的布局,更看好儿科、齿科、妇科、皮肤科等偏消费属性的科室,并表示未来的发展是朝着专科方向发展。

  做“大”,还是做“小”,出走体制的名医面对的是一场关于“野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