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关注“北京两会”系列评论

  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公众评价、衡量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指标。

  23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北京市代市长陈吉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以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聚焦群众关心的办事不方便问题,推动政务服务更透明、更便捷。要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现代政府越来越重视行政的效率与社会反馈。可以说,公共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公众评价、衡量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指标。政务信息是不是足够公开透明,民众和企业办事是不是方便,营商环境是不是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发展,以及公权力在运行过程中能不能受到约束、接受监督等等,不仅仅关系到作风建设、地方政府的形象,也关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文明程度。

  十九大报告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过去五年来,北京市各级各部门强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完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功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这些成绩有目共睹,老百姓感同身受,也有许多的获得感。

  以“四级政务服务体系”为例,此前,北京市明确提出,到2020年,本市将建成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体系。致力于把以往散落在各级行政区域和职能部门的政务服务资源统合起来,并相互贯通,形成协同联动、一网办理、运行高效的完整体系。这个“一网打尽”的服务模式,目前已初见成效,正在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办事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

  过去曾经出现过由于准备不足,群众排队办理居住证的情况,但在北京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互联网和政务服务深度融合,这种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之前还有一些基层单位一度出现“怪乱假”证明,引起民众不满。针对这种情况,2016年底,北京市政府一举取消调整了74项基层证明,“我爸妈是夫妻”、“我是我爸妈的女儿”、“我还活着”……类似这样的“奇葩证明”基本消失了。

  公共服务没有止境,而老百姓的诉求也千差万别,如何在二者之间实现更好对接,主动权仍掌握在具体的政府部门手中。这也意味着,进入新时代,政府行政仍需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让老百姓办事不再难。新问题一旦露头,需立即解决。陈吉宁代市长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以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深入清理“奇葩证明”。

  去年年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紧紧依靠‘互联网+’,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力争让群众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网购”二字颇为传神,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新兴的事物,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服务型思维,与此相对的,是缺乏主动服务思维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不良作风。

  希望以两会为契机,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真正从民众出发,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进一步处理好民众与政府、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为民众办事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