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留守儿童感情得不到满足时,玩游戏就很容易成为情感寄托。

  据光明日报报道,假期是孩子们过足游戏瘾的“大好时节”,江苏省邳州市乡村教师于涛却表示,不少小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往往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生活,常常是放学离开学校后的时间,就由孩子们完全“自由支配”了,一些网络游戏成了他们的最爱。

  父母长时间、经常性的角色缺席,让隔代寄养的留守儿童,犹如散布原野的“野草莓”;父母“失陪”的关爱缺失,以及祖辈隔代寄养“重养轻教”以及“施教不当”,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后遗症”: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难以保障、道德教育问题突出、亲子关系淡漠疏远。当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满足,就会产上心灵上的情感荒漠,乘虚而入的网络游戏,成为一些留守儿童的情感寄托。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游戏能够给玩家们带来探索的乐趣、有基于共同爱好的社群认同、有清晰的即时反馈,能够让玩家感受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意义的。很大程度上,玩游戏成为了一种社交方式,成为留守儿童与自己和解、与群体交流和对社会融入的一种渠道。

  孩子们偶尔放松下并没有原罪,切不可沉湎其中,固执地与自己、与其他玩家甚至机器较劲。一些沉迷网游的留守儿童过早地荒废了学业,失去了一条向上流动的渠道,不仅让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曲折和艰难,也让家人们备受煎熬。

  互联网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让游戏防沉迷系统更有“准头”,公共部门、学校和家长提升对儿童沉迷网络游戏的认识——只有多管齐下,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孩子们,才会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杨朝清(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