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霍巴利与恋人共同迎敌。


巴霍巴利王儿子的恋人阿琬提伽化身女战士。


希瓦伽米太后头顶火盆走向仇人。

  【今日看片】

  创造了印度票房纪录的奇幻史诗《巴霍巴利王2:终结》延续第一部的风格,以高度浪漫主义化的夸张手法表现主人公创造的种种神迹。与第一部相比,第二部中主人公巴霍巴利周围的女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支撑起了故事的主线内容。这些女性角色仍旧延续着印度史诗中婆罗门女性典范所具有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现代社会中理想女性形象的特征。

  印度史诗中的理想女性是“地母”

  《巴霍巴利王》系列电影并不是传统的宝莱坞制造,而是南印电影工业的产物,片名在泰卢固语中的意思是“有强壮臂膀的男人”,在泰米尔语中意为“有理智的杀戮者”。电影中的主人公巴霍巴利身上有着传统印度史诗中反复描摹的男性特征:强壮而有智慧,是一位身经百战的伟大战士。

  如果说巴霍巴利是史诗中男性主人公的代表,那么希瓦伽米太后和提婆犀那公主则代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印度理想女性。史诗对于理想女性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对于印度理想女性外貌的勾勒。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印度便开始在史诗中描绘理想的女性外形,早期史诗《摩诃婆罗多》中黑公主、莎维德丽等女性形象多被赋予了丰腴的体态。古印度著名诗人迦梨陀娑在诗作《云使》描摹美丽少妇“因乳重而微微削俯,以臀丰而行路蹒跚。”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从不同角度描写过主人公罗摩的妻子悉多的外貌,无论是直接描述还是借史诗中角色之口,悉多直击读者的魅力主要来自于她迷人的外表。史诗中的悉多神似惊鹿,眼睛状如“荷花瓣”、色若“黑星”,面庞“像新月般饱满”、乳房“丰满而紧凑”、臀部“十分宽大”、双腿“如象鼻”般圆润。

  史诗中理想的印度女性有着地母般的外表,与生养繁衍息息相关的女性器官通常是描述的重点,并被反复刻画,这种带有生殖崇拜原始性色彩的描摹反映了古代印度文化的阶段性特征。相比其他反映印度古代传奇故事的电影,《巴霍巴利王》中的女性角色身上“地母”的特性更加强烈。无论是太后还是公主都更加丰满强壮,尤其是第二部开篇希瓦伽米太后头顶火盆赤足行走的出场段落,俨然“地母”的化身。希瓦伽米太后因巴霍巴利王婚姻发动战争,体现出“地母”的毁灭特质,提婆犀那公主为巴霍巴利王生育后代则体现了“地母”繁衍的特质。两个女性角色在诠释“地母”特性上,是一体两面的。

  古老故事具有了现代化的新特质

  在印度史诗故事中,女性大多被描绘成践行印度《摩奴法典》的典范,所谓“妇女要终生耐心、忍让、热心善业,坚持贞操,淡泊如学生,遵守关于妇女从一而终的卓越规定”,“不背叛丈夫,思想、言论和身体纯洁的妇女和丈夫同天界,被善人昵称为节妇。”例如《罗摩衍那》中的悉多,她被塑造成一个谦卑、忍让、善良而羞涩的女性,在遭到丈夫罗摩的怀疑后以死明志证明自己的清白和贞节。

  在《巴霍巴利王》中希瓦伽米太后、提婆犀那公主都以女战士的姿态出现,太后临危不乱、公主武艺高强,她们不再顺从传统史诗中树立的女性典范,作为男主角背后的贤内助出场,而是作为战友与主人公并肩作战。作为第二部主要表现的女性角色,提婆犀那公主身上有着与传统印度史诗中女性角色截然不同的特质,她在外形上仍然体现着“地母”的美感,但精神内核上更加现代化,勇于反抗、挑战权威,大胆而热情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危险来临时勇于应战……她的活跃程度甚至超过了作为男主角的巴霍巴利,整部电影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观点都出自提婆犀那公主之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

  中印影视剧都需摆脱旧观念的窠臼

  但从剧情走向上看,被赋予现代性新特质的印度史诗女性仍然未能摆脱男性社会中的种种压迫,她仍然在婚姻中处于被动状态,是一个消极的被选择对象。太后和公主这两位理想女性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仍然没能摆脱“婆媳大战”的窠臼,这和被批评很多次的国产影视剧的问题类似。如果这种新特质不能冲破旧的枷锁,那么它不过是这部带有极端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中的想象罢了,和那只飞到云层上的航船没什么实质性区别。

  《巴霍巴利王》上下两部电影的成功要归功于全印度对于回溯本土史诗文化的热情,它满足了全印度根植于历史的对理想品格的渴望,通过极端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场景和人物,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代表着印度憧憬的超级英雄形象,同时也被赋予了具有时代感的新特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本片的亮点,仍有进步空间,但已足够抢眼,值得学习。

  □戴桃疆(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