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主会场活动在周口店遗址举办。新京报实习生 余华尊 摄

  遗址发掘以来岩体遭受雨水溶蚀破坏,保护棚将全方位保证猿人洞安全

  新京报讯 (实习生余华尊)昨日,“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主会场活动在周口店遗址举办,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科技保护工程将于今年7月全部完成。

  首博文保科技成果亮相

  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新技术护航文化遗产未来”。主会场上,北京市展示了近年来多项文保科技成果。

  首都博物馆展示了传统纺织品、书画、陶瓷、青铜器杂项修复室和文物科技保护分析实验室的成果,该实验室配备了30余台文博行业最先进的仪器。

  近年来,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天坛祈年殿、神乐署、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银山塔林佛觉大禅师塔等古建筑,以及明十三陵石刻文物、神道石像生、颐和园耶律楚材墓等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可以被快速获取。由此,研究人员可以快速采集大量空间点位信息,建立三维影像模型。

  保护棚将隔绝雨雪侵蚀

  周口店遗址猿人洞原是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在上世纪20年代发掘之前,洞穴洞顶就已坍塌,发掘之后又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等自然力的破坏。

  2015年,猿人洞科技保护工程开工,在猿人洞搭建覆盖面积3700余平米的保护棚。

  保护棚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达35.7米,通过内外两层屋面的叠合设计隔绝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的直接作用,在对猿人洞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确保建筑设计与遗址环境相协调。

  ■ 现场

  激光投影重现猿人生活

  走进保护棚覆盖的猿人洞内,两部“3D裸眼”宣传片投射在古老的岩壁上,播放着北京猿人的生活场景。片中介绍了地质变迁、猿人洞形成过程及猿人洞发现、研究经过。

  种植在顶棚上方的爬山虎绿意盎然,待到爬山虎爬满整个顶棚,保护建筑将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搭建保护棚之前,每逢下雨,猿人洞就要封闭。遗址解说员董女士介绍,由于地势较低,雨水汇集后直接灌入洞中,形成积水,对遗址岩体造成溶蚀破坏,还容易造成地质病害和险情。此外,目前猿人洞还保留有三分之一的原始堆积,是华北更新世的标准剖面,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古地质、古环境有重要作用。

  ■ 揭秘

  保护棚825个“叶片” 每片都独一无二

  2012年,经过专家三年时间的论证,周口店遗址管理处与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合作的《猿人洞遗址保护方案》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批准。专家们希望,一座大型的遮盖建筑能为遗址提供全方位的保护。2015年10月,猿人洞科技保护工程正式实施。该工程采用大跨度的弧形壳体钢结构,横跨猿人洞遗址之上。经过精密计算,设计师通过等高线还原出山体原貌,设计出与四周山峦相一致的建筑轮廓曲线。

  专家决定对整个工程的重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专程设计了一套特殊的工程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边施工边监测。

  专家介绍,保护工程从山下盖到山顶,曲线距离接近110米,28根横向及11根纵向钢梁将巨大的保护棚罩稳稳固定,高低错落覆盖在整个猿人洞上方。

  除了施工难度大,保护棚的设计也别出心裁。专家表示,结合现场地址和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后,保护棚罩被设计成为由几百个小叶片相互搭建而成,“825个叶片都编了号,每一片都独一无二”。

  叶片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既防止雨水进入,又让空气自然流通,保证了猿人洞内外空间的湿度相对一致。所有顶棚叶片由参数化计算自动生成,分为上下两组,由立柱连接。这样一来,不同叶片之间的搭建紧密,实现了逐层排水和保证通风的双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