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内地游客去香港,消费清单上除了扫货之外,又添了打疫苗、买保险这样的选项。虽说赴港买保险这一话题是在最近几年火起来,但事实上,这波操作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更多新闻,请关注新京报微信公号:bjnews_xjb)

  香港保监局自2005年就已经开始披露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的相关数据。在2006年,内地访客贡献的保费还只有28亿港元,仅占香港个人保险业务的5.3%;十年之后,内地访客贡献的保费已达到727亿港元,贡献了当年40.6%的新增保费。

  据香港保监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8年一季度,重疾险最受内地访客青睐,新增保单数占比达58.7%。这与两地重疾险的差异不无关系,与内地重疾险相比,香港重疾险为美元保单,具有一定抗通胀能力,同时大多数重疾险有分红增额。

  不过,受监管趋严和外汇限额等因素影响,在2017年,内地访客的保费贡献率连续八年增长后首次回落。作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香港向全球客户敞开包括保险业在内的金融服务,而两地监管部门将其纳入监管范畴要回溯到1999年。

  虽说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的热潮在2016年达到高峰后回落,但内地仍是香港保险的重要市场。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将进一步促进两地保险业的竞争与融合。

  不过,在此之外,香港保险业本身的实力、以及两地在保险业上的差距似乎更值得关注。保险业作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已形成规范化、特色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保险体系。2017年,香港保险的毛保费总额达4896亿港元,同比增长8.4%。

  衡量保险业的发展程度,一般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项指标。保险密度是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反映该地国民参与保险的程度;保险深度是指当地保费收入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可以反映当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收入经济中的地位。

  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Sigma的报告,2017年香港地区的保险密度高达8313美元/人,在全球排第二,亚洲排名第一;保险深度约为17.94%,在亚洲排名第二。而同一年,中国内地的保险密度为384美元/人,保险深度为4.57%。

  除了发展程度上的差异,香港保险的从业主体也与内地大不相同。香港汇聚了全亚洲最多的保险公司,全球排名前20位的再保险公司都在香港设立了业务机构。在庞大的市场规模下,香港保险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目前香港共有160家保险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外资公司的表现尤其突出。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制图 许骁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