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北京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来为学生提供体育、文艺、科普等内容的课后服务,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自由快乐的文体活动,也满足了家长无法接孩子的烦恼,可谓一举三得。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课后三点半”难题,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23日表示,北京市拟从今年9月起,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段提供三点半后全覆盖的课后服务,进一步增加教育资源。

  此番北京市实现“三点半后全覆盖”,采取的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主要为学生提供体育、文艺、科普等内容的课后服务。这一做法,既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多参加一些自由快乐的文体活动,也满足了家长无法接孩子的烦恼,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其实,多年来,“课后三点半”难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家长。对于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三点半之后该如何托管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2017年全国“两会”,对此也曾进行过讨论。

  尽管在家长与社会的呼吁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均有积极探索,也有不少学校尝试开办一些特色教育,让孩子们继续在校园活动,但也每每因为存在“有偿补课”的嫌疑,而不得不叫停。

  何况,学校也好、家长也好,在这个问题上并无共识,这也导致学校与老师均缺乏积极性。

  有人认为,“课后三点半”难题是给“学校减了负,家长增了负”,有违教育改革的初衷,因此学校理应承担起课后托管的责任。但是对此观点也不乏反对者,认为学校的主要功能和职能是教学,它的职能和责任是有边界的,将课后托管的责任一味推给学校,无法保障教师的备课时间和休息权的落实,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本末倒置。

  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盘活,而校外托管培训机构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多有安全隐患,种种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也在迫切呼唤政府该有所作为。近年来,课外托管班、校外培训机构得以快速发展,并呈蔓延席卷之势,除了“赢在起跑线”的考虑之外,也与孩子没人管的现实困难息息相关。

  在这种语境下,北京此番实行的模式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取得了平衡,以政府的责任解决了学校各方面资源和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既回应了以往的争议,也对准了年轻父母的“痛点”。

  尤其是,北京市教委没有简单的提供课后服务,而是先强化整改了大量校外培训机构,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标提前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目前已经完成整改2709家。这样的整治努力,无疑会让家长更放心。

  北京市的做法也表明,破解“三点半”难题,地方政府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一者,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旗帜鲜明地鼓励学校创新形式,切实为家长分忧解难。对于那些培训机构,也要加强监管,并建立起健全的考核机制和追责机制。

  再者,适度的课外培训并非洪水猛兽,学生的成长也需要接受诸如体育、艺术、科学普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等各种好的教育,但一定要适度,严禁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孩子的童年充实、轻松了,未来才真正可期。而“三点半后全覆盖”,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填充冗余时间的问题,而是关涉到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放飞人生梦想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