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大势

  “稳预期”首先要让人们看到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努力的目标,双方协调发力才能取得实效。

  10月7日,央行公布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可向市场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同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政府还在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全年减税降费将超1.3万亿。

  从以上重磅政策可以看出,当前中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正在积极协调发力,这将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有助于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特别是对“稳预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宏观经济决策时基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假设,即人们的一切投融资行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行为,都是基于对经济形势和收入的理性判断和预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上知识水平等限制,有的人往往凭习惯进行经济决策,使得有的人并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产生了非理性预期。

  无论是理性预期还是非理性预期,对经济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假如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向好,那么投融资活动和消费活动就会活跃,就会促进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今年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稳预期”的宏观经济要求,就是要合理引导人们对当前向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有正确的判断和预期。

  人们判断经济向好发展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其中实体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是企业产供销如何,企业的盈利能力强不强,能不能按时给工人发工资等等,都是人们衡量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稳预期”首先要让人们看到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努力的目标,双方协调发力才能取得实效。

  比如企业能否盈利,除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等因素外,还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其中因素之一就是受税费影响。部分税费除增加中小企业负担,还占有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反过来影响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等。

  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影响到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乃至整个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能只通过行政手段让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而是应该提高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让金融市场自觉给中小企业贷款。提高中小企业盈利能力,减税降费是重要途径,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作用。

  目前央行决定下调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就是优化流动性结构,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比如释放约4500亿元的流动性置换到期的MLF,有助于破除MLF对中小银行造成的资金供给“歧视”,针对性地舒缓小微企业融资瓶颈。

  当然,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税收负担。另外,财政政策还需要在财政支出、政府节约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这些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和出口退税进度等措施,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给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等,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和负担。

  所以,目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双方表现出的协同发力的改革倾向,使得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率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所要稳定的最大预期,也是人们观察经济运行好坏的重要窗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发力服务实体经济,对于“稳预期”的宏观政策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木丁(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