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并非简单地走出去,而是要与一带一路的国家深度融合。”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对新京报记者这样表示。


众所周知,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绿地一直坚持“走出去”。目前,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业务往来,参与项目近70个,投资规模达330亿元,业务范围涵盖城市功能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海外工程援建、跨境商业贸易、旅游设施运营等领域。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现场。


“引进来”服务国内居民消费升级


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其提到将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有40年的时间,要发展就要继续开放。这5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都是很有针对性的,非常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比如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心的话题。


一直以来,绿地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加快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绿地也瞄准中国扩大进口、消费升级等趋势,把“一带一路”沿线优势资源“引进来”,做到双向资源整合。比如,绿地旗下商贸产业持续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商品进口、全力打造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进而服务国内居民消费升级。


“过去很多国外的优质产品‘进不来’。上海去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市场反响很好。”张玉良称,如果国外的优质产品能够便利地进入中国市场,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也将为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添彩”。


“走出去”“深耕细作”


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点建设方向。绿地作为大型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了这一担当。


据悉,绿地集团通过旗下基建单位,在巴基斯坦、孟加拉、肯尼亚、坦桑尼亚、玻利维亚、印度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6个,涉及公路、市政、地铁、港航等不同领域。仅公路建设方面,正在实施的项目就有11个,累计建设里程558公里,投资金额33亿元。


此外,绿地集团还先后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城市功能开发建设项目。其中,马来西亚新山市翡翠湾及新马太阳城是2个由绿地投资开发的示范性项目,总投资额约290亿元。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面向未来,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


张玉良认为,“深耕细作”是一个很精辟的提法。“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到现在阶段,是针对各国的需要进行的。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不同,在这个国家不需要的技术、产品,在其他国家则需要。应该注意的是,重要是看人家需要什么,再做什么,并非简单地走出去,而是要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地区深度融合“深耕细作”。 


“走进去”“走上去”


目前,绿地已从过去的“走出去”过渡到“走进去”和“走上去”。


“走进去”是指所到之处,绿地充分尊重当地的政治秩序、宗教文化、社会习俗,积极培养和使用当地优秀人才,加强文化融合,实现与东道国各方利益的和谐共处。


“走上去”则是发挥我国企业在众多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推动“一带一路”项目从工程援建、基本建设等传统领域,向前沿技术输出、创新科技应用等领域转型升级。


张玉良称,现在科技进步很快,随着人工智能在中国迅速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正在普及,中国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及移动通信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


目前,绿地积极对外输出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先进技术,提升当地城市建设运营水平。比如,绿地集团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打造了“伊斯干达绿地智慧城市体验馆”,引入并呈现了诸多前沿的城市建设运营技术和理念。


经过多年实践,绿地认为自己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受益者。为了更高质量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他们也很看重“防风险”。


绿地方面认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仍是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当地开展业务应着力加强风险管控。特别是要积极防范当地政局变动、法律执行、合同履约、团队管控等多发易发的风险。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武新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