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李玉坤)5月30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居家养老等问题的工作报告,长期护理保险是委员关注的一个热点。副市长卢彦表示,北京今年将形成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石景山试点已拓展到三个街道

 

卢彦在会上作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议案办理情况暨相关专项工作报告》。报告提到,在石景山区开展的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由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提供启动资金,从1个街道起步试点,扩展到今年的3个街道,初步探索形成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体系,失能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队伍,建立了参保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服务监管三大信息系统。全区已有182名重度失能人员享受护理服务,其中入住机构每人每月可获得1490元的护理服务,居家每人每月可获得近2000元的护理服务。

 

在海淀区开展商业性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采取“个人投保+政府补贴”的形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个人多方共担,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居家养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尝试。全区参保人数为6402人,参保人员能够得到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怀等基本护理照护服务,轻、中、重度失能等级对应的护理服务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900元、1400元、1900元。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缺乏顶层设计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对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认为全市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还缺乏顶层设计,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进展缓慢。

 

市统计局 2018 年底的调查报告显示,养老领域居民最操心、最烦心、最亟待解决问题比例最高的三项工作是提高养老金标准,帮助老年人解决就餐家务等生活难题,加强对失能失独老年人的帮扶。今年代表议案、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也显示,老年人支付能力与市场护理服务费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各方反映现有医疗保险政策不能满足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差距大,需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和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丛骆骆表示,当前国家还未出台顶层设计,地方试点还存在筹资渠道不可持续、多项评估标准尚未统一和护理照料队伍缺乏等多方面困难。海淀、石景山区的试点参与人数少,覆盖范围窄,部分服务项目和标准有待完善,筹资方式和缴费比例未按照试点方案落实,护理服务项目的内容与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知晓率不足 20%。

 

卢彦:继续做好试点,为全市推广奠定基础

 

卢彦表示,针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存在的试点时间短、制度政策需评估完善,特别是参保人员范围、不同人群筹资方式、缴费标准和缴费年限,以及历史存量人员如何与制度衔接等问题,2019年,在市人大监督指导下,继续做好试点工作,为全市推广奠定基础。在总结石景山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北京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基本方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梳理海淀区试点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完善相关措施并抓好落实,为推进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经验,提供示范。”卢彦说。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编辑 刘丹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