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仔细打量二十四节气,大部分是用来标定气候的,再不然就是用来提醒农耕,就连芒种本身带有鲜明的麦稻特点,“麦、稻等结穗并生有芒刺的禾黍科作物谓之芒”。此时,那些带芒的麦子已经可收了,有芒的稻子也可种了。芒种这一天,不止田里在抢收抢种,还有一件很“浪漫”的习俗——祭花神。虽然看起来和“填饱肚子”的农事毫无关系,但也是古代人民祈求幸福生活的一个美好愿景,感谢花神的护佑,用鲜花给人们带来幸福感。

 

《红楼梦》里的祭花神

 

为什么说它浪漫呢?您想一想,在如此忙叨的农忙时刻,还不忘带着一份“感恩的心”为花神举办一场祭祀典礼,在古代农耕社会,也算是“不务耕田正业”了吧。不过遗憾的是,这个习俗已经见不到了,现在咱们只能在古籍小说里,才能一探它的身影。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红楼梦》中曾这样提到芒种祭花神的习俗,据说,至少从南朝开始,这个习俗就已经盛行了。


如果文学作品也是民间风俗的一面镜子,那么,认认真真地在芒种这天祭奠花神的,应该是大观园里人了。“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和民间众多酬神活动近似,仲夏开始,天气炎热潮湿,为了表示对花神的谢意,人们都会借助相应的形式感恩花神多姿多彩的相伴。而据说祭花神其实是与农历二月初二日迎花神相对应的,一迎一祭,也算是有始有终,周而复始,一年便又逝去。

 

过去北京城也有花神庙

 

民俗学家王作楫在接受新京报乡村频道记者采访时,回顾了自己70年前去花神庙祭祀的往事。

 

王作楫说,其实在过去,祭祀花神不仅是民俗,还是官俗,所以,北京城内有花神庙,而且不止有一座。“过去大一点的城市都建有十二花神庙。在芒种这天,人们会去庙里祭祀。北京城内就有花神庙,1946年我7岁的时候跟祖母和母亲去过,后来又去过两次。”

 

在农村,祭祀花神就有些不同了,王作楫说,农村通常会去山里祭祀,敬的是山花神。“祭花神的同时也是感谢花神的护佑,希望夏花能赐给人们生活上的幸福感。在芒种时节,春季百花盛开的季节过了,是夏花开放的季节。和春花不同,夏花是耐旱的花。人们希望花开得时间更长一点,让我们能更长久地待在鲜花盛开的世界里。”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