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俊)2019年6月14日上午9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宁滨遭遇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

 

铁路行业个人最高奖詹天佑大奖的获得者,轨道交通数字化、网络化信号系统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学者、老师、校长……这位60岁的“交通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在奔赴交通大会的路上。

 

轨道交通数字化的开拓者

 

在接触过宁滨的人眼中,这位从1997年起,就肩负了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行政职务的“官员”更像是还在一线的老师。

 

作为北京市三届的人大代表,宁滨对于许多记者来讲并不陌生。记者至今还记得,在某年两会“讨论北京交通问题”的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主持人介绍宁滨是交通行业的大咖,想让他发言。宁滨发言时特地强调,自己是搞学术研究的,在交通管理上没啥发言权。当时他便提出了智能交通的概念和自己的想法,彼时国内对智能交通的专业研究还尚未起步。

 

学者,是他更多时候的身份。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宁滨从读大学开始,履历就没离开过交通系统,一步一个脚印,在交通领域深耕40余载。

 

铁路6次大提速,国内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基于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地铁信号系统的核心技术突破,“数字化通用机车信号”成果……这些工作,都有宁滨的身影。

 

宁滨长期从事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和干线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领域的研究,为实现我国地铁列控系统的自主可控、打造“高铁名片”和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在2017年,宁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前,他还获铁路行业个人最高奖——詹天佑大奖。

 

在宁滨的讣告中,称其为我国轨道交通数字化、网络化信号系统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之一。

 

对年轻人给予最大理解与宽容

 

在学校里,宁滨还是一个教书匠。尽管担负行政职务多年,宁滨也把自己的很多精力给予了学生。他一共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次。

 

对待年轻人,他向来给予最大的理解与宽容。“我们评价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能简单、武断地给出定义、作出判断,应该看到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看到他们做事与思考问题敢于打破定式、创新能力强等优点。”宁滨生前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他还强调,虽然“爱国、科学、奋斗、奉献”不是当前年轻人经常提及的“流行语”,但并不代表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具备这些品质,不崇尚这些精神,只是他们有自己独立的、和以往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宁滨眼中,人才培养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培养高水平的高端制造人才,还不能忘却 “大情怀”。这里的“大情怀”,是“读书不忘忧国”,是“感恩社会,服务他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

 

“身为轨道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当然,宁滨在北交大11年的校长身份更为大众所熟知。先处长、后副校长、再常务副校长、最后到校长,拾级而上。

 

就在上月,宁滨离开了北交大校长的岗位。卸任后的宁滨,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

 

5月7日,北京交通大学成立川藏铁路研究中心,宁滨任主任。在宁滨眼里,身为轨道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国交通强国的建设在起步,对他来讲也意味着应有更多责任和担当。

 

2017年,宁滨在毕业典礼上祝愿毕业生“能带着自己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做最真的自己,过最棒的人生”。

 

这位交通人,带着初心,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


新京报记者 王俊 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