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每个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和最基本的公共安全,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早在2013 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食品安全问题明确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其后在2015年5月29日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再次重申“四个最严”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把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明确提出要从新的高度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全过程覆盖的监管制度。

 

其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为工作目标: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道防线;不断加强与食药安全有关的日常监管与行政执法,更好地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与健康。

 

在政策和法律高压态势下,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及总量,均较以往有明显下降。前不久,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抽检的428043批次食品总体不合格率为2.2%,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这种新态势的出现,以“互联网+食品”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广泛应用于食品监管领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食品监管不断延伸到前端,即风险预警及防控。也就是说,监管部门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在根本上扭转被动的事中及事后监管局面。

 

2019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了上述目标。《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推动“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手段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使得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日益智能化。

 

由于食品安全监管在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及技术手段上有别于一般监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其在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时必须依赖各种技术指标做指引。为此,我国食药监部门对标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系统清理。《意见》提出,立足国情,加快制修订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污染物、致病性微生物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指标达到1万项,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颁布的标准相一致。

 

与此同时,我国还在加快制修订产业发展和监管急需的食品安全基础标准、产品标准、配套检验检测方法和标准;完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标准制定;及时修订完善食品标签等标准。而随着科学检验监测手段的不断升级,“最严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供应链具有极端复杂性,不仅涉及农副产品生产必须依赖的土壤、水体和环境,还涉及诸多生产经营消费主体。对于进口食品,其供应链延伸更长、更复杂。如何进行有效监管,显然都需要依赖最新科技手段的应用。

 

而对于各类主体的法律责任,我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已经有较为详细规定,但是对于如何确保食品供应链上每个环节在技术指标上都安全可靠,就必须升级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消费各环节的可监控性。

 

未解决上述问题,可通过大数据采集基础数据信息,比对预先设置的各种技术指标,对存在安全风险的食品源进行筛查和淘汰,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就是其中的重大举措。全国统一的食用农产品追溯平台将逐步实现企业信息化追溯体系与政府部门监管平台对接,实现信息互通互享。

 

涂永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新京报6月21日《有智之食》2019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特刊

 

编辑 郭铁 李冰冰 李严  制图 李石阳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