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六大陈列展厅、百余件展品,配备数字沙盘、手机AR、多点触摸屏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今天(7月11日)上午,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在位于北京烟袋斜街的广福观内正式落成。未来,这里将成为什刹海历史文化的展示中心、保存区域文化记忆的载体。


嘉宾参观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建筑面积753平方米。自2017年开始,西城启动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的策划,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与建设,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正式亮相。


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所在的广福观地处大运河文化带和北京中轴线的交汇之地,与恭王府、宋庆龄故居等众多文物景点为邻。广福观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历史上曾为总理全国道教机关“道录司”的所在地,后逐渐变为民居。2007年,西城区政府启动了烟袋斜街特色街建设工程,于2008年完成了广福观内的住户腾退,开启了广福观的修复工作。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广福观内多组清代彩绘。2008年8月,广福观修复后首次开放。2011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小学生在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开幕仪式上合唱。摄影/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今年是西城区实施“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的第三年,通过2017年、2018年两年的时间,西城区计划实施的52处直管公房文物腾退项目已全部启动,提前超额完成计划目标,文物腾退成果显著,腾退比例90%。其中,京报馆(邵飘萍故居)、绍兴会馆等27处文物全部实现腾退。


在大规模实施文物腾退的同时,西城区也在积极推进腾退后文物的合理使用,特别是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探索文物活化使用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实践的基础上,西城区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文物资源利用中来,打造更多优质项目,让文物活起来,实现文化传承传播价值最大化。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影 郑新洽 编辑 于音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