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夜半归来风满袖,家家门巷荔枝香。”明代户部尚书,莆田仙游人郑纪在《过太平桥》一诗中这样记述着莆田的风物。而每年大暑这天,地处福建沿海的莆田人素有吃荔枝、温汤羊肉和吃米糟的习惯,把这天的各种习俗称作“过大暑”。


莆田的荔枝。莆田旅游网供图


千年荔枝树依然硕果累累


莆田与荔枝的渊源始自唐宋,至今,莆田的别称里仍保留着“荔城”的说法。


由于莆田位于北回归线边缘,东面是台湾海峡,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当地河网密布,土壤肥沃,荔枝树通常种植在河边,有文献记载表明,宋朝鼎盛时期,在莆田南北洋航道两侧荔林绵延数十里,自成一景。


“比起福建漳州、广东等地的荔枝,产自莆田的荔枝更是极品中的极品。”莆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张德华告诉新京报记者,“莆田荔枝果皮更红艳、刺更尖,果肉晶莹多汁且更香甜嫩滑。”



当地人正在采摘荔枝。莆田旅游网供图


在莆田,荔枝品种也是不断优化,流传至今的有宋家香、状元红、陈紫、“十八娘红”等。


莆田仙游县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蔡襄在他47岁时曾经撰写过一部《荔枝谱》,这部书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书中明确记录了宋家香的生长特点。“宋公荔枝,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据介绍,这棵树龄超过千年,树高6米多,树干周长7.1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5平方米的古树,枝叶繁茂,年结硕果,丰年产荔枝高达352斤,是世界罕见的高龄果树。


“状元红”位于荔城区新度镇下横山,是北宋莆田状元徐铎所植,故称“状元红”。


相传,“十八娘红”是宋代枫亭人南康郡王陈洪进的女儿陈玑(排行十八,别名十八娘)变卖自己的首饰,帮助老百姓挖了一条从枫亭到惠安县驿坂溪长达15华里的渠道,蓄水灌溉农田,并在渠道两旁种植荔枝树。为了纪念她,人们把这条渠道称为“金钗渠”,把她所植的荔枝树称为“十八娘红”荔枝。


刚采摘的新鲜荔枝。莆田旅游网供图


除了历史悠久,莆田人对吃荔枝也相当讲究。明代诗人、书画家宋珏在所著的《荔枝食谱》中这样记载吃荔枝的妙招:“采摘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里,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时间。”


大暑前后,莆田荔枝已是满树流丹、飘香十里的成熟时候了。按照莆田当地的习俗,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顿大餐,其中,荔枝是必不可少的,不管多贵。张德华告诉记者,“今年是荔枝小年,市场现在一斤20到30元之间。”


荔枝在莆田人眼中,除了有一定营养价值,可以滋补身体外,当地人还会以荔枝为材料制作灯笼等小工艺品,成为不少人的乡土记忆。


莆田温汤羊肉 温而不燥的大暑美食


莆田温汤羊肉的做法是干焖。据张德华介绍,食材选用莆田当地高山原野上放牧的上好山羊,活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汤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晾凉,羊皮自然冷却收缩,白切肉吃起来鲜美弹牙。



莆田温汤羊肉。莆田旅游网供图


“莆田温汤羊肉除了好吃,在剔除羊骨时,还具有一定观赏性,娴熟的动作结合适当的力道,显示出美味的独特之处。”据张德华介绍,莆田羊肉最大的特点是肉肥酥脆,吃的时候,佐以姜末、蒜片、老醋、酱油,味鲜可口。


羊肉性温补,食药同源,大暑节当天清晨,按莆田传统,家家户户都会吃上一顿鲜美的温汤羊肉,因为羊肉过午后就不新鲜了。


莆田米糟 清甜的夏日记忆


民间制作米糟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这种传统食品是以糯米为原料,蒸熟后加酒曲天然发酵而成。具有活血通经,益气生津润肺等功效。


莆田米糟。莆田旅游网供图


大暑时节,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吃米糟的习俗。民间有“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说法。特别是伏天食用冰凉的米糟,成为不可或缺的夏日美味。


“在福建莆田一带,大暑节前几天,将米饭拌和白曲发酵,透熟成糟。”张德华告诉记者,“到了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上红糖、荷包蛋煮食,米糟都是大暑时节祛除暑热的美食。”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