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每年立秋一大早,门头沟区灵水村的村民就会聚在村中的开阔地,支起几口大锅熬制秋粥,食材来自家家户户各自拿来的米、豆、花生、核桃等。据记载,这一习俗已经持续300年。

 

灵水村熬秋粥。受访者供图


立秋“举人粥”的由来

 

每到立秋时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都会热闹非凡。众多慕名前来的游客和村民来到灵水村,人们聚到这个偏远山村,就是为了喝到“举人粥”。

 

“灵水举人村地理位置处于京西走廊,是北京通往张家口地区的必经之路。”北京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长张广林告诉新京报记者,“历史上,灵水村商贸发达,为当地崇尚治学提供了经济基础。”

 

据史料记载,灵水村共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在京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举人文化。因此,灵水被誉为“举人村”。

    

那么,举人村与喝粥又有什么关系?据《宛平县志》记载,秋粥节是为纪念灵水举人刘懋恒父子在荒年赈灾济民的善行义举。康熙七年,六月,斋堂川连日暴雨倾盆,百姓大多断粮断炊,饿殍遍野。举人刘懋恒和父亲刘应全商议救助灾民,在村中搭草棚支起几口大锅,熬粥让灾民果腹充饥。康熙二十一年,斋堂川又逢大旱,颗粒无收,刘家父子再次捐粮赈灾,帮助村民度荒。刘家父子前后共捐谷3700余石,挽救了近万人的生命。为了纪念,更是为了表达对刘举人的敬仰,灵水人遂将立秋节改为秋粥节。据记载,立秋这天全村人一同熬粥纪念善举的习俗已经流传了300多年。

 

古村遗迹体现质朴民风

 

“灵水村尚文求学的民风远近闻名,当地素有‘灵水的嘴’的说法,意思是普通村民都具有出口成章的水平,村里民风非常质朴。”张广林告诉记者,灵水村的“灵”是因为村形像一只龟。在传统文化中,龟是“四神灵”中的玄武。“水”是指八角龙池的水源。为了保护水源,村民在清康熙三十年自建“三禁碑”,订立条约,禁止污染水体。据介绍,三禁碑是迄今为止北京乡村发现的最早的环境保护碑刻。

 

游客还可以深入了解村子的举人文化。受访者供图


为充分展示灵水村独特的乡风民俗,今年立秋,游客在村里可以看到原址复建的文物外,还可以在村内看到“君子不争”、“水池三禁”等非遗展品及其介绍,引导游客和村民广泛深入地了解举人文化,体验秋粥节背后的淳朴民风。

 

立秋习俗不仅体现在灵水村,周边的斋堂镇桑峪、军响一带,当地村民有在门上插核桃叶、在衣服或头上戴核桃叶的习俗。据说,立秋日戴核桃叶,可保一秋平安。

 

立秋品葡萄尝沙果游古村

 

尽管为了生态保护,当地关闭了煤矿,使得灵水村这个230户、700多人的村子,留在村里的人口不足200人,为了带动传统村落的资源活力,灵水村借助《爸爸去哪儿》拍摄地再次进入游客视野,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网红打卡地。

 

立秋时节,前来灵水村游玩的游客在村里可以品尝到早熟葡萄和山区特色沙果,还有山里的杏干、核桃等特色干果。

 

据灵水举人文化节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关闭煤矿后,转型乡村旅游。当前,灵水村已建成8000平方米的停车场、景区游客接待中心,魁星楼、文昌阁、小碾房、三元堂举人院等古建筑景点恢复修缮工作已完工,灵水村博物馆、举人文化雕塑广场已建成。从2016年开始,灵水村整体改造工程启动,对古民居修缮进行保护,同时对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游客在村里可以体验到京西独特的乡贤文化。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