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依)新京报记者日前从房山区获悉,占地面积近8000亩的琉璃河湿地公园将于年内建成。今年,房山区还将建成60万平米口袋公园、20万平米公园绿地及小微绿地。


琉璃河湿地公园项目已完成9成


琉璃河湿地公园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北,大石河入琉璃河洄城村界至兴礼桥段、总长10.6公里的大石河两堤之间,总占地面积7928.7亩。项目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景观区、科普宣教区、休闲体验区和服务管理区,将建设河道清理及拦蓄工程、人工湿地工程、堤防填筑及路面铺设、配套截污及中水管线工程、园建及绿化工程等。


目前,项目已完成整体进度的93%,预计2019年年底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建成后,湿地公园总蓄水量将达到128.03万立方米,形成水面面积1656.75亩。


琉璃河湿地公园。房山区供图


公园绿化树种均采用本土品种


据房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园建成后将提高大石河河道行洪能力,两岸堤防的排涝标准将得到显著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可达到20年一遇,主河槽标准5年一遇,进一步保障沿河两岸的安全,同时有效减少淤泥对河水水质的影响。


在生态效益方面,工程实施后将形成大面积绿地和水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小气候。大范围的绿化将使得这一地区的空气得到净化,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也将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湿地公园绿化树种均采用北京或者房山特有的品种,便于成活及后期维护。通过营造人、水、绿和谐统一的特色,打造具有房山特色的公园景象。”这位负责人说,河道周边还将形成风景优美的景观水带,通过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提升大石河流域水质。


  • 绿化

去年林木绿化率62% 建成多个森林公园


自2012年起,房山区对区域内除永定河外的16条大小河道实施综合治理,总长407公里,全部完成治理、实现防洪达标。房山区共有小流域132条,截至目前,累计治理小流域40条,治理面积461平方公里。


2012年以来,房山区共完成平原造林17.1万亩,山区造林营林93.8万亩,2018年起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2.8万亩年度任务进展顺利。


2018年底,全区林地面积约209.36万亩,林木绿化率62.56%,森林覆盖率35.03%。同时,建设了青龙湖国家森林公园、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琉璃河湿地公园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湿地和森林公园,打造出长阳地区房山新城滨水森林公园、城关地区大石河滨水公园等城市滨水公园。全区城市和郊野公园总数达60个,总面积达83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9.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34平方米,城乡绿色景观得到全面提升。


2019年内,还将建成60万平米口袋公园、20万平米公园绿地及小微绿地。


  • 蓝天

1至7月PM2.5平均浓度同比降21.1%


在污染防治方面,房山区制定实施了“蓝天保卫战”2019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扬尘污染治理、重型柴油车整治、煤改清洁能源、露天烧烤治理等工作力度。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防控措施,“洗扫冲收”清扫保洁新工艺覆盖率达到91%。在6个进京路口、重点道路检查重型柴油车15.03万辆,抽测处罚尾气超标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1.35万辆次,罚款377.36万元。今年1-7月份,全区PM2.5累计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1%。


同时,建立完善的污水排除和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重拳治水”,建立“两级河长+技术河长”工作机制,2018年严查排污口80处。全区再生水厂由2012年的9座增加到16座,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71.32%提高到87.2%,4900万立方米的再生水回补河道。在农村污水治理方面,2018年污水处理率达到87.2%。


此外,还开展了区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土壤调查监测,农作物秸秆实现全面禁烧,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强化空间布局管控,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安全。


  • 案例

发展生态旅游“采煤村”变身“山顶氧吧”


在房山山区的蒲洼乡,曾经的“采煤村”——蒲洼乡东村通过保护利用山区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变成了环境优美、拥有“山顶氧吧”的民俗旅游专业村,实现绿色转型。目前,东村年均接待游客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达200万元。


2005年,蒲洼乡被批准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同年,东村煤矿全部关闭,全村主要劳动力失去了经济来源。据东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转型初期,村里尝试过很多项目,养过狐狸、蜗牛,种过草莓,但都未获得成功。后来,村党支部决定,把握东村空气好、气候凉、风景美的优势及广阔的松林资源打造“山顶氧吧”。


2017年以来,东村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共拆除私搭乱建4000平方米、清运垃圾1200方。同时,村里自行组建专业保洁队伍,通过治污、治乱、植绿、种花等,对乡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与此同时,东村逐渐走出一条民俗旅游的新路子。2014年到2017年,全村已建成具有餐饮住宿接待能力为一体的农家院49户,林间养生木屋21栋,修建起5500米山脊观光健身步道,3000米沟域探险健身步道,形成木屋养生、山脊观光、森林沐浴、田园采摘、农家休闲和徒步探险等功能区。


此外,探索发展高端民宿,利用闲置农宅进行村舍改造,户均增加接待面积80平方米。通过整合村内民俗户、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实现在营销、标准、宣传等方面的统一经营管理,促进民俗旅游标准化。目前,村内已有市级“四星民俗户”2家,利用两处闲置农宅院落改建的精品民宿也正在试运营中。


新京报记者 周依

编辑 陈康 王中新 见习编辑 周博华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