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播完的剧版《七月与安生》中,沈月饰演安生。沈月从小就是乖乖女,上学时晚上6点之前必须回家。最初进入娱乐圈,沈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用为找工作发愁了。2017年,沈月因主演偶像剧《小美好》被大家熟知,伴随名气而来的还有一些争议和批评,“我只拍了几部戏,我觉得我之后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我会更加努力。”而面对网友对她身高和身材的诟病,沈月很大方地作了回应:“身高、身材比例这些可能没办法改变了,我也在健身、减肥,让自己变得更好。” 


沈月。艺人供图


解析角色

七月与安生是女孩成长中的两面性


“安生看起来大大咧咧,但父母的缺位让她充满孤独感。七月对安生来说就意味着家和温暖,所以她对七月可以毫无保留地付出。”这是沈月对所饰演的安生的解读。


《七月与安生》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电影版《七月与安生》在票房和奖项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原版的小说也是大IP,面对不可避免的比较,沈月觉得剧版有独到的特色,“剧版对安生的家庭、成长,还有工作都做了延展说明,让大家更能理解和接受,为什么安生是这样的性格。”


沈月觉得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性格的养成影响非常大,“我的家庭,就对我性格影响挺大的,我爸妈都是普通老百姓,家庭也比较温馨,我从小过着安稳的生活,人就比较知足,比较阳光。”


当记者问到沈月觉得自己更像安生还是七月,她先是说了一句:安生。然后又想了想,“我觉得七月和安生是女孩子成长中的两面性,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女孩子。”


被问到如果自己和闺蜜在爱情或职场上成了竞争关系,她会怎么做,她说:“如果遇到两个人同时竞争一个男生,我会选择退出。职场上面的话,我觉得我不会跟她竞争,我做好自己的部分就可以了,没必要争来争去。”


家教严格,自称异性绝缘体


安生是一个很有异性缘的角色,但沈月说自己生活中一直没什么感情线,也从没叛逆过。“父母管教很严格。比如周末我出去玩,一定要回家吃晚饭。如果晚上出门,8点半一定要回家。”沈月认为自己从小就很乖,最叛逆的可能就是有时候上课容易思想开小差。平日都是好好读书、好好考试。沈月就读的学校有走读生,还有寄宿生,沈月虽然是走读生,但“跟着寄宿生的课时表,早上几点起床,然后在家门口运动一下,晚上也是跟他们一起上晚自习,我们家就贴了一张寄宿生的时间表。”


虽然沈月自称异型绝缘体,但是小女生对恋爱的向往还是有的。上学时,沈月也喜欢看偶像剧,“会看《王子变青蛙》之类的。”入行后,沈月出演了很多偶像剧,她说也算弥补了自己的偶像剧情结。记者问她会不会对男主有一些幻想,她开玩笑地说:“基本上一开机就知道是谁,就破灭了。”


拍戏导演一喊“咔”就紧张


沈月当初在电视台当实习编导,“我觉得做编导可以见好多明星,不过最重要的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后来有经纪公司看中沈月,准备签她。沈月第一反应是“这样就不用为找工作发愁了。”沈月说她衡量了一下,觉得自己要是继续做幕后,可能也无法进入特别好的平台。“我爸妈当然是希望我能考个公务员或者教师资格证,但是他们最后还是随我吧,不是那么支持,但是我坚持了,他们就也没有反对。”


非科班出身,也没有学过表演,做惯了好学生乖乖女的沈月,第一次正式演戏非常紧张,“我记得第一次拍戏是一部古装剧,我换上戏服、戴上头套,路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了。倒是没有挨导演骂,但是只要导演一喊‘咔’,我就特别紧张,害怕是因为自己拖累剧组进度,让大家再陪自己演一遍,大家会不会讨厌自己,就是这种心理比较严重。”后来沈月当了主演,心理压力就更大了,“现在拍戏基本是一部拍完接下一部,但是开拍前一个星期都要有一个适应期,进入角色、跟灯光、摄影老师培养默契,还有跟其他演员熟悉一下。”


沈月主演的《流星花园》曾让她备受争议。图片来自网络


以后会注意表情管理


做演员,除了断去磨炼演技,沈月觉得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重心就是做好心理建设,让自己的内心慢慢强大。“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机场,有跟拍我的,突然那么多镜头对着我,吓得我往我助理身后躲。包括后来得到很多关注,还会上新闻,刚开始很骄傲,发朋友圈炫耀一下,发给我妈看。但是有一段时间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我就再也不敢给我爸妈发了。”


沈月第一次毫无准备直面争议是《流星花园》刚开播的时候,当时比较在意网络上的评论。但现在沈月稍稍学会了有筛选性地去看网友评论了,“不是什么话都听,我会筛选一些有用的信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七月与安生》播出后,沈月也同样面临了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有一场哭戏被网友质疑,甚至上了热搜。“我拍那段戏时非常投入,如果效果没有达到观众预期的话,那可能我真的还是经验不足,或者表情管理各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那我接下来会努力改进。”


沈月哭戏。图片来自网络


沈月说自己面对争议,心情不好的时候,消化负面情绪的方式就是给好朋友打一通电话,或者在家里哭一场,“哭完了就睡觉,偶尔也会暴饮暴食一下。”


新京报记者 张坤玉  

编辑 佟娜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