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与机场同时面世的,还有东方航空联手中国联通、华为共同打造的“智慧出行集成服务系统”。东航工作人员的实地体验情况显示,从值机、行李托运到登机口只需要20分钟。


近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东方航空地面服务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筹备组副组长黄琳,探访“刷脸通行”等新体验的台前幕后。黄琳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作为全球首个基于5G千兆网的商业应用,该系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每个流程都要从零做起,进行大量的论证和尝试。智慧出行不仅是一个个创新点的拼凑,而且是对整个出行流程的重塑。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旅客人脸数据的安全,并努力将5G等新技术融入业务的方方面面。


半年工期从零做起,多项创新体验落地


黄琳告诉新京报记者,项目正式立项时,距离大兴国际机场的开通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工期紧迫之外,更大的难题是,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基于5G的出行服务系统,谁也不知道它该是什么样子。从系统集成到具体设备的选择,每一项都要经过大量的论证和尝试,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当黄琳提出让地服人员装备AR设备、旅客“刷脸通行”等设想时,许多同事开玩笑说,这是“天方夜谭”,是在讲“未来的世界”。


为了保证服务系统的流程合理、设备好用,项目组与华为、云从科技等合作伙伴连续研讨了六天,主题从人脸识别一体机的安放位置到摄像头的设计细节,再到给旅客的提醒短信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每天讨论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


而目前人们看到的“一张脸走遍机场”“一颗芯行李管控”“一张网智能体验”,就是这一次次讨论和验证中诞生的应用成果。


在该系统下,旅客无需身份证件,也无需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只需“刷”一下脸,就能看到自己的登机口信息,知道自己从当前位置到登机口的路线和估算时间;到了登机口,本次航班的旅客可以直接登机,而其他旅客则会被提醒阻拦;在贵宾室,工作人员佩戴着AR眼镜,自动识别旅客身份,为其安排座位;临近登机时刻,工作人员也可以在AR眼镜的帮助下,快速找到还未登机的旅客,而不会打扰贵宾室里其他正在休息的旅客。


5G之外,还有AI、AR等新技术的综合应用


“一个智慧的出行服务系统,不能是一个个散落的创新点,而是要把旅客流、行李流和信息流都要照顾到,形成一个整体方案。”黄琳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我们的初衷不是要做一个噱头,而是要真正能够重塑旅客出行的流程,提升旅客的体验。”


以刷脸通行为例,黄琳指出,其实刷一下身份证或者二维码,旅客并不会多用太多时间,但是在一次验证之外,用户还要提前准备好身份证,事后还要注意不要遗失身份证;从打开手机到调出二维码,也有好几个步骤,都会给旅客带来较大的心理和行动负担。而这套刷脸通行系统的落地,就给旅客减轻了许多负担。


在这套出行系统下,旅客的行李托运也有了全新的体验。通过手机APP完成自助值机和行李托运后,旅客只需将电子行李牌贴近手机,几秒钟内就能将航班号、行李目的地等信息录入。行李托运交付全程“无纸化”,不仅提高了托运效率,还能实现行李运输全流程的高清视频监控,有效防止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


“这套系统的背后,不只有5G,还有人工智能、AR、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说是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创新。”黄琳向新京报记者表示。


严格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探索5G航空应用前沿


对于公众关心的用户隐私数据安全问题,黄琳告诉新京报记者,系统中采用了多种方式保证用户人脸识别数据的安全,避免这些数据被滥用。目前系统有两个途径获取旅客的人脸识别信息,一是用户自主在公司设备上注册的人脸信息,二是由机场安检系统共享的人脸信息。对于前者,公司有细致的管理制度,对于该数据的调用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对于后者,系统会在旅客的航班出发后的数小时内彻底删除这些数据。


目前,旅客在该出行服务系统中注册人脸信息,还需要在机场的自助服务一体机上进行。到10月底,东航APP亦可以进行人脸数据采集操作,旅客使用“刷脸”服务将更加便利。


黄琳告诉新京报记者,东方航空已经与华为成立了一个联合实验室,探索5G等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前沿应用。在黄琳看来,这些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旅客服务,在飞机维护、规范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借助AR技术,飞机维护人员可以直接看到哪些配件需要修理或更换;通过高清视频,对旅客行李的任何不规范操作都将被截屏取证;旅客服务机器人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旅客可以跟它对话,实现值机乃至退票、改签在内的各种复杂操作。


新京报记者 许诺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