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姜慧梓)9月30日下午2点,载着40000株鲜花的冷藏货车从北京丰台的花乡花木集团出发,前往13公里外的天安门城楼。20个小时后,车上的这些鲜花就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和群众联欢的一部分,随着现代传播媒介,出现在全球面前。

 

为这场举世瞩目的国家活动,石丰瑞和他的同事准备了3个月。从7月初接到任务,到10月1日早上8点,最后一名花艺师从天安门城楼撤出,石丰瑞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花艺师正在放置桌摆花艺。受访者供图


花艺师“住”进天安门

 

“最后一次预演前,鲜花的设计方案还在修改。”如今,北京花乡花木集团环艺部副总经理石丰瑞的电脑里还存着十几个修改方案。

 

今年7月,花乡花木集团接到了承担国庆花卉保障任务的通知。起初设计了十几个方案供筹备组筛选,大体方案确定后又经历了多次修改。

 

9月7日,国庆阅兵首次预演,鲜花布置也第一次亮相,“像是要见公婆的丑媳妇一样,优点缺点都要曝光了。”这次预演结束后,筹备组对鲜花设计又提出了修改意见。

 

“修改的工作量很大。”石丰瑞介绍,除了形态、色彩、器皿这些常规元素外,与灯光、地毯甚至桌签的配合都需要调整。前一天预演结束,第二天上午10点就要拿出调整方案,留给花艺师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

 

9月22日第二次预演后,为了前后方沟通顺畅,压缩时间成本,一名工作人员干脆“住”进了天安门城楼。“说是住,其实根本没有地方给他,顶多就是在走廊或者椅子上睡一下。”

 

花艺师检查鲜花状态。受访者供图


“花都要一盆一盆过安检”

 

9月29日晚,花乡花木集团的灯光彻夜未熄,花艺师正连夜把花“插出来”。


为保证花材新鲜,国庆鲜花拥有了一条“冷链”。插好的鲜花先进冷库——从冷库出来用定制的包装箱打包,再装进有冷藏功能的厢式货车,放在定制的分隔架上——接着“坐”上冷藏货车,按照指定路线运送到现场存放点,进入一个大型冷藏保鲜装置内。

 

在这里,花艺师要对鲜花进行第一次检查,随时等待“上楼”的指令。石丰瑞介绍,国庆当天使用了340盆鲜花,14、5种花材。一部分为北京本土种植,如月季、玫瑰等,而芍药等另一些鲜花,则受到天气条件限制,需要从云南调运。

 

国庆活动,保密和安全都要细细考量。不仅冷藏货车要按照指定路线行驶,依次经过安检,“连花都要一盆一盆地过”。石丰瑞回忆,有专门的安检人员手持仪器,对鲜花从上到下进行扫描,有的花甚至要反复多次扫描才能进入现场。


插好的鲜花被装进定制的包装箱内。受访者供图

 

“心跳14小时”

 

阅兵式前20个小时,很难“熬”。石丰瑞彻夜未眠,心上始终像绷着一根弦,“这么重要的活动,不能有一点闪失。”

 

9月30日晚上8点,花卉布置工作开始。因为有人数限制,北京花乡花木集团仅派出10名花艺师,石丰瑞负责并全程参与工作。

 

按规定,10月1日凌晨2点,天安门城楼就要清场,工作时间只有6个小时。10名花艺师戴上白色手套和白色毛巾,对天安门城楼内景观,包括大殿、贵宾室等进行布置,“就是直播画面里领导人待的地方”。

 

进度比预想的要快。凌晨1点,布置基本结束,人员撤出。此时距离阅兵式开始还有9个小时,为保证这期间花材新鲜,城楼上保留了部分备用花材和一名花艺师,检查鲜花状态和形态,随时调整。

 

早上8点,最后一名花艺师从现场撤出。“剩下的2个小时只能祈祷一切顺利”,石丰瑞下意识地摸了摸手表,仿佛不久前才体验过的“心跳14小时”,又经历了一遍。

 

一品红、小菊花做点缀 “一红一黄”与国旗同色

 

据介绍,花乡花木集团提供的这批鲜花,主要用于上午的阅兵式和晚上的群众联欢。阅兵式以天安门城楼内景观为主,群众联欢则需要布置东西平台、前方廊道以及茶几桌和晚宴桌,以桌摆花艺为主。

 

花艺设计暗含了色彩、形态、花语等诸多巧思。

 

一品红、小菊花、鸟巢蕨搭配长青绿萝,点缀了阅兵当天的天安门城楼内景观。石丰瑞介绍,一品红和小菊花“一红一黄”色彩艳丽,与国旗同色,而长青绿萝无论从颜色还是名字上都传达了一种“常青”的寓意,象征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

 

桌摆花艺共有6款,其中“甘霖祥瑞普九州”选用了玫瑰、红掌、五代果等寓意美好、富贵、吉祥的花材,搭配牡丹、姜荷花奠定主色调。纤细笔直的鹤望兰则增强了空间上立体感。“总体呈现了一阵甘露后百花盛开之景,象征着在党的领导下,祖国大好山河繁荣昌盛。”石丰瑞介绍。

 

“繁花似锦送吉祥”则主要选用郁金香、玫瑰、蕙兰等,寓意为祖国送上美好的生日祝福。“缤纷十一送祝福”取“梅兰竹菊”我国古代四君子之意,选用雀梅,象征坚忍不拔和纯洁的心灵,在直立式的插花结构加持下,展现了中华儿女的赤诚之心。

 

茶几桌上的“翩翩起舞庆宏图”则以有着健康长寿之意的龟背竹,和活泼灵动的跳舞兰为主要花材,象征着祖国强大的生命力。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张畅 李国君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