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方怡君)“老师,大城市的蓝天白云是怎样的,会离我更近吗?我的英语有没有比以前更进步?希望你能成为我的大朋友带我开阔眼界。”10月16日,来自西藏察雅县卡贡乡小学五年级男孩向巴旺堆来到北京,与千里之外的志愿者老师有了一次亲密接触。据悉,志愿者老师将与向巴旺堆结成对子,持续陪伴孩子成长。


不仅仅是向巴旺堆,在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来自我国教育欠发达地区的500名中小学生,将与500名教师志愿者一一结对、开展长期帮扶。



据悉,500名教师志愿者均来自新东方。今后,他们将通过手机、儿童手表、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帮扶对象进行远程交流,并结合寒暑假支教、实地探访等,担当起乡村孩子们生活、学习中的良师益友,最终帮助他们考上当地重点高中,考上大学。


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2017年,有超过一成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为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人。同时,乡村小学和初中生师比低于国家标准,仅为15.66:1、11.19:1,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


“好老师的长期陪伴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看来,此次“输出”教师资源,不仅是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也是情感上的陪伴,关怀学生的成长。


当日,俞敏洪也透露了下一步的公益计划。他表示,目标是引入一万名新东方老师加入此项公益项目,改变一万个孩子的命运。



近年来,通过结对子的形式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并不少见。今年2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鼓励开展学校“手拉手”活动,面向结对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集聚学校,通过组织支教、送教、挂职、互访、教研等校际交流活动,帮助结对校提升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


记者注意到,不同于校校结对的形式,对于教育企业而言,教育公益的形式多为提供硬件支持、或是输出教育资源,通过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结对的公益形式较为少见。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益打破了时空限制,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如何做到可持续,还需要企业充分考虑对方需求,让公益项目匹配适合人群,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


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