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实习生 葛格

 

来自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的消息,当地时间10月14日,波斯尼亚裔德国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Saša Stanišić)凭借小说《我从哪里来》(Herkunft)获得了2019年度德国图书奖,也为本年度的法兰克福书展拉开帷幕。在获奖致辞中,斯坦尼西奇公开表达了对彼得·汉德克的批评与不满,同时对与汉德克一同获奖的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表示祝贺。他谈到,值得称赞的文学是用语言去自由表达以争取权利的,而不是用诗意的语言包装谎言以愚弄读者的那种。

 

波斯尼亚裔德国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Saša Stanišić)凭借小说《我从哪里来》(Herkunft)获得了2019年度的德国图书奖。图源:德国图书奖。

 

德国图书奖(German Book Prize)由德国书业协会设立于2005年,每年于法兰克福书展期间颁发,旨在表彰年度最佳德语小说,是德国公众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奖项,被誉为德语文学界的布克奖和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从前一年10月到本年度9月出版的德语书籍中遴选。

 

按照惯例,该奖项得主斯坦尼西奇将获得25000欧元的奖金。拉斐艾拉·埃德鲍尔(Raphaela Edelbauer)、米库·索菲·奎莫尔(Miku Sophie Kühmel)、托尼奥·沙辛格(Tonio Schachinger)、诺伯特·朔伊尔(Norbert Scheuer)以及杰姬·托马埃(Jackie Thomae)五位与他一同入选获奖短名单的作家,则将分别获得2500欧元的奖励。

 

2019年德国图书奖短名单其余提名作者。图源:德国图书奖。

 

在获奖致辞中批评汉德克无视战争罪行

 

斯坦尼西奇在获奖致辞中,批评汉德克无视被塞尔维亚侵略地区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家乡在内。在讲话中,斯坦尼西奇称自己非常幸运能够逃出战火,正是因此他才能有机会在此领奖,哪怕有人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非常可笑。”对于将实际发生的战乱解释为“寻求正义”, 斯坦尼西奇表示自己无法理解,因为“那只是谎言”。

 

斯坦尼西奇称自己对汉德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感到非常惊讶,而令他欣慰的是,他并不是唯一一个震惊的人。他欣赏那些反映时代的文学作品,而漠视战争罪行和受害者的汉德克,在波斯尼亚问题上的表述显然不属于此类。

 

当然,斯坦尼西奇并不是唯一的批判者。由于汉德克长期以来所持有的亲塞尔维亚立场,使他一直饱受争议。在2014年获得国际易卜生奖后,他甚至在现场遭到示威抗议。在汉德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后,瑞典文学院也遭到了来自波黑、科索沃以及阿尔巴尼亚地区人士的批评。据法新社此前的报道,在上述地区,汉德克被认为是已故塞尔维亚强人米洛舍维奇的仰慕者,因此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这些地区人士的强烈不满。

 

米洛舍维奇据称于在位期间出动武力镇压阿尔巴尼亚人,还被控在波斯尼亚和科索沃战争中犯下战争罪。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玛(Edi Rama)在推特上写道:“从没想过会因为诺贝尔奖而呕吐。像瑞典文学院这样的道德权威竟然做出了可耻的选择,羞耻被封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不,我们不能对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这么麻木。”

  

远去的故乡是这位移民作家的灵感来源

 

1978年,萨沙出生于波斯尼亚小城维舍格勒,父亲是塞尔维亚人,母亲是波斯尼亚人。1992年,由于波斯尼亚战争爆发波及家乡——波斯尼亚小城维舍格勒(Višegrad),年仅14岁的斯坦尼西奇随父母逃往德国海德堡,并开始全家在那里的生活。刚到德国时,斯坦尼西奇并不懂德语,只认识德国足球名将洛塔尔·马特乌斯(Lothar Matthäus)的名字。由于热爱足球,为数不多能让他尽量融入当地生活的便是这项运动。

 

斯坦尼西奇的德语老师鼓励他去发展自己的写作天赋。中学毕业后,斯坦尼西奇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斯拉夫语和德语。2006年,他出版第一部自传性小说《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Wie der Soldat das Grammofon reparierte)。2014年,斯坦尼西奇的第二本小说《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Vor dem Fest)出版。这部小说曾入围德国图书奖长名单,并获得2014年莱比锡书展大奖。在今年汉堡地区的德国中学毕业考试中,《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还被选为德语科目的考试题目。据斯坦尼西奇在推特中透露,他本人也使用化名参加了考试,并在五个小时中为该书续写了一篇全新章节。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德)萨沙·斯坦尼西奇 著,韩瑞祥 译,世纪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版。

 

少年时代因战乱而被迫逃离家乡的经历,对斯坦尼西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长大的移民作家,远去的故乡是他的灵感来源,对于记忆和历史的思考是他作品的一大主题。在带有自传性质的第一部小说中,他以一个男孩的口吻讲述波斯尼亚社会的变迁。在《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中,他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试图为一座小村庄保留一段即将消失在历史中的记忆。

 

萨沙·斯坦尼西奇与《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德语版。

 

 

获奖作品表达了深刻的现实政治关怀

 

本次获奖的作品《我从哪里来》是斯坦尼西奇的第四部小说,也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作品。作品再次将故事聚焦到作者的个人经历上,讲述了自己作为战争受害者初到德国时的恐惧和期待。斯坦尼西奇以个体身份的起源作为切入点,思考历史及其对当下产生的影响。

 

小说从2008年,主人公“我”在德国移民局申请入籍填写生平时开始。“我”生于波斯尼亚德里纳河畔的小城维舍格勒,和父母因战争从故乡波斯尼亚来海德堡避难。2009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祖母,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科卢沙村:一个只剩下13个居民的村庄。“我”的祖父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我”第一次探访了家族墓地,喝了先辈掘开的井水。墓间果树上的蛇唤起了“我”对父亲的回忆。此前,“我”并不觉得故乡作为家族发源地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地点也不承载太多的归属感,而踏入这个村庄之后,“我”开始对故乡和归属产生了新的思考。

 

萨沙·斯坦尼西奇拍摄于故乡。

 

斯坦尼西奇在回忆和现实的交织中串连起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时而描述故乡的风土人情,时而刻画作为移民的“我”在德国的经历。后50余页“龙的宝藏”(Drachenhort)则是一种叙事实验,让读者参与到结尾的叙述中来,根据不同的线索和阅读顺序,展现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在追忆不可复得的故乡的同时,斯坦尼西奇表达了深刻的现实政治关怀:对移民身份和融入问题的关切、对历史的追忆、对现实政治的思考。

 

德国图书奖评奖委员会在声明中,称赞斯坦尼西奇是一名绝佳的叙述者。他将推动故事发展的起源隐藏在整部小说中,这些虚构的碎片一样的起源,让故事充满可能性。

 

评委还表示:“作者以恢弘的想象将读者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带给读者至上的阅读体验。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宣称,‘犹豫不决者从来不会讲好故事’。他的文字极其幽默,扭曲的历史和他自己的故事巧妙交融。《我从哪里来》描绘了一幅不断重复、更新的当下景象,如同《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一般,堪称一部有关于欧洲生命之旅的杰作。”

 

《我从哪里来》(Herkunft),(德)萨沙·斯坦尼西奇 著,Luchterhand文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据斯坦尼西奇作品的中文版权方世纪文景透露,《我从哪里来》的中文版权已于今年年初购得,目前该书的中文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韩瑞祥正在加紧这本书的翻译进度,预计中文版将于明年上半年面市。今年7月,斯坦尼西奇的第二部作品《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中文版已经由世纪文景出版问世,译者正是韩瑞祥。值得一提的是,韩瑞祥还是今年诺奖得主、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作品系列的中文版主编。除这两部作品之外,斯坦尼西奇的处女作《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也早在2009年经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德)萨沙·斯坦尼西奇 著,黄雨果 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作者丨何安安 葛格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