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资料图


新京报讯(记者黄鑫宇、陈鹏)10月18日,由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银行保险业国际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稻葵对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发表个人看法。他认为,“宏观经济的运行速度,总体上来讲是稳中有降。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的隐痛期,不是阵痛,是隐隐作痛,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在他发言的一个小时前,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国内前三季度GDP出炉,增速为6.2%,比上半年小幅放缓0.1个百分点。

李稻葵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当前的转型过程,“相当于一个正处在高速运动、跑得非常快的运动员,要转到速度比较慢的一个运行过程中。”他表示,总体而言,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高速到高质量增长的隐痛期,隐隐作痛。度过隐痛期的关键是金融,金融业什么时候调整到位,隐痛才能结束。“而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化解已有不良债务,轻装上阵;同时也需要创新,这两个都做到位了,我们中国经济还会有比较好的发展潜力,这个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李稻葵观察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低于GDP增速,“这是很少见的”,李稻葵如是评价后接着说道,“为什么固定资产增速下降?再去分析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金融业在调整,我们金融业从快速的扩张,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做功课,必须要减速,过去历史上形成的呆账坏账必须要化解。”李稻葵因此也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中间必须要消化前段高速增长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呆账坏账”视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最主要的矛盾。

“其实这个在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出现了”,据李稻葵的介绍,印度经济目前也在减速,“我初步的观察,印度也在调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速度大幅下降,直接带来的印度经济的减速。”

我们金融的高质量增长该怎么做?如何化解存量中的不良资产?李稻葵认为,存量中的不良资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不良资产,一个是地方政府搞基建形成的不良资产。

化解企业的不良资产,李稻葵认为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置,“我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通过调研,李稻葵发现各个省都有针对企业的不良资产重组的资产管理公司,“做得比较成功的是浙江那边,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把银行不良的债务拿过来,进行重组。把属于资不抵债的企业资产算清楚,然后将土地、设备及无形资产等进行拍卖。重组以后,我们的金融部门就可以轻装上阵,新的资源可以投到新企业去了。”李稻葵分享了他的发现。

在他观点中,现在需要下大工夫的是地方债。“地方债的规模现在算不清楚,有人说占到GDP的20%,有人说30%,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一个数据,包括连带的债务,地方债占到我国GDP的20%到30%之间。地方债总量来讲可控,但是需要重组,因为地方债里面有一部分地区,有一部分的资产是好的,还有些地区,地区增长的前景不太好,财政收入增长前景不太好,投入的项目也不大好变现,这部分债必须要重组。”李稻葵解释道。

剥离地方债之后,需要给地方政府约束。关于如何约束的问题,李稻葵提出,需要金融创新。

“我们地方债很多是拿来做基础设施建设的,包括社会型公益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公园,包括人行道,这些不可能是有商业回报的,但是必须要做,否则城市怎么能够现代化?地方政府的经济怎么发展?但是这种基础设施投资,传统上只能从每一个城市未来的财政税收中间来获得。”李稻葵说道。

创新体现在对该类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方案上,李稻葵建议,针对基础设施投资,产生新的债券分类方案。他认为,这个方案中应该包括几项内容,“一是融资期是长期的,20年、30年,不能像银行贷款一样是5年、10年的。二是可以分层,有的债券是有中央政府担保,有的则是省级政府担保,有的可以是没有担保。但是要明确告诉投资者,你买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债券的哪个类别。”

我们的金融业是处于一个怎么的情况?李稻葵对此的看法是,“资金是不缺的,流动性是非常高的,我们缺的是高质量的金融资产。现在我们金融资产是良莠不齐,有的是低质量的,有的是高质量的,这需要金融业去创新。我们在剥离地方政府现有债务的不良债务基础之上,要有金融创新,要为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创造新的金融产品。”

编辑 徐超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