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 实习生 何承琼)“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今日开幕。一众“黑科技”吸睛之余,博览会今年启用的新展馆——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也成为关注焦点。


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外景。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2万平方米的展厅内没有一根立柱,如何做到?造型各异、3D打印的小展厅又是如何实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详解新展馆背后的秘密。


新京报:今年启用的新展馆有什么亮点?


袁烽:今年新建造的展馆一共近3万平方米,包括主场馆——2万平方米的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6000平方米的管控中心,以及智能公园里的4个机器人智能建造的展厅。设计、建造从3月份持续到9月底,耗时6个月,实现了设计建造一体化。


主要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展馆整体设计采用了非常高效的结构性能化技术,采用鱼腹式的拱梁和悬链梁及索网结构。这种新型结构比较轻,单平米的用钢量只有75公斤,此外实现了90米×200米无柱的大跨度展览空间。二是引进了机器人技术,将机器人塑料打印等用在了整个展厅设计中。


2万平方米的展厅分为A1、A2、A3、A4四个厅,每个厅大概都在3000平方米到3500平方米不等,四个厅可以实现一个很好的场景,比如会议功能,开会时每个厅可容纳2200人到2500人;以及会展功能,最极限的状态可以排大概400到500个标准展位。因为展厅是无柱空间,还可以做演艺的演出展览、宴会厅式的会议、时尚发布等,有很强的展示作用。


俯瞰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妆如一只昂首前行的“春蚕”,既符合江南丝织文化,又寓意新兴互联网科技在乌镇化茧成蝶。摄影/新京报记者 逯仲胜


新京报:新展馆的外形也很有特点,设计上有什么考虑?


袁烽:乌镇是很有历史文化的地方,所以我们在整个设计中很强调悬链、无梁和渔腹拱这类造型。博览中心的屋面是曲线的,形成了瓦片连绵不绝的屋面瓦体系。立面上也同样采用瓦片的造型,实现了双层表皮的连廊,让它和水乡的乌篷船以及连绵不绝的屋面产生视觉上的关联,既有传统文化性,又可以成为当下现代社会生活的承载体,举办交流会议展览等。


新京报:博览中心场馆外还有4个造型各异的亭子,是如何建造而成的?


袁烽:水亭、月亭、红亭、云亭四个展厅,都采用了智能化的建造技术,并承载了不同的服务功能。


智能公园的云亭,由3D塑料打印而成。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智能公园的红亭,同样由3D打印而成。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江


水亭其实不是用水做的,而是用机器人砌砖,把它砌成像流水一样的波纹,产生动态的图案感,主要是服务中心,包括公共厕所、银行取款机、饮料售卖亭等;月亭是一个机器人木构建筑,俯瞰是月亮形状,主要售卖乌镇的文创纪念品;红亭是3D打印的双曲面拱形建筑,占地200多平方米,表面积600多平方米,表面用红颜色的砖砌成,非常薄,三层砖大概厚度为15公分;云亭是3D塑料打印的透明空间,是咖啡店。


新京报记者 许雯 实习生 何承琼

协作记者 吴江 逯仲胜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