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江晓原

摘编丨何安安

 

 

近日,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闭幕。会议期间,来自5个国际组织,28个国家、35个国别科技组织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围绕“科学素质促进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以及科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素质与社会责任等议题展开了一系列分享和交流。

 

科学素质与未来文明发展有何关系?公众科学素质对人类命运有什么影响?有关科学的议题摆在每一个人面前。在当下社会,科学与技术、科技与工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界融合特征更加凸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10月17日,2019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闭幕。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与我们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在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国际科学理事会主席达亚·瑞迪表示,科学家应当向社会倡导科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让公众充分了解科学的价值,从而支持有关科学发展的公共政策决策。当前,科学否定主义及一些伪科学观点的传播,给科学基本价值观带来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科学界更有责任向全社会阐明科学的方法和价值观,赢得公众对科学活动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全社会在气候变化、疫苗接种等问题上,才能够依据科学判断达成共识,而不是被反科学或伪科学言论影响。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科林·布莱克莫尔也在演讲中提到,面对互联网平台带来的虚假新闻快速传播、反科学浪潮等现象,现代科学家越来越意识到有责任也有必要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通过向公众普及研究成果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动。

 

但在大众层面,我们似乎更加习惯于科学代表着进步,又或者科学是双刃剑的说法。新近出版的《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一书,讨论的正是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的真假。在这本书中,江晓原关涉当下最热的科学话题——互联网、人工智能、核电等,对存在的科学争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期提供更真实丰富的信息,让大众了解某一个事件、现象背后的故事:选择、争执,乃至国际资本博弈等。江晓原为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早在1999年就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史系。对于这些问题,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答案。

 

江晓原认为,虽然我们中国科学的技术还不够发达,但我们已经到了需要反思科学的时候。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我们需要反思科学?现在就反思科学,会不会太早了点?会不会妨碍科学的发展?

 

以下内容节选自《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一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江晓原 著,华文出版社2019年版。

 

————————————————————————————————————

 

为什么我们已经需要反思科学

 

对于“反思科学”这个提法,今天有不少人接受起来还是会有顾虑。

 

比如,一个常见的顾虑是:我们中国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现在就反思科学,会不会太早了点?会不会妨碍我们的科学发展?

 

其实,是不是需要反思科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科学技术是否发达并无关系。除非是在还不存在科学技术的上古时代,那时确实不需要、也没有条件反思科学。

 

世间有了科学技术之后,反思科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像保护环境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即使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也应该尽可能地去保护环境。如果在发展时不保护环境,等环境被破坏了再后悔、再治理就来不及了。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不反思科学和不保护环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还真有相通之处。

 

保护环境,当然并不意味着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的道理,反思科学,也并不意味着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纪录片《粒子狂热》剧照。

 

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认为,反思科学,只会有助于科学技术更加健康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而不是相反。如果科学共同体能够更深刻地反思自己,更自觉地抵制资本的不合理要求,更主动地接受伦理和法律的制约,而不是在“科学高于一切”“科学无禁区”之类的口号下盲目发展,不断触碰伦理道德的红线,科学必将得到公众更多的爱戴和支持,这显然就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所以我们现在就需要反思科学。

 

事实上,我们早就需要反思科学了,但在很长时间里,这个需要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科学共同体不喜欢科学是“双刃剑”这种说法

 

科学是双刃剑吗?“双刃剑”这个说法我们很熟悉,我们在媒体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但这个说法实际上很值得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通常是在什么场合人们才用这个说法。通常人们在谈到科学技术造成的某些负面影响的时候,愿意用这个说法。

 

但其实对于这个说法,科学共同体并不喜欢。

 

因为在我们大部分关于科学的教育中,我们并不强调它是双刃剑。所谓双刃剑,当然就是说它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人可以拿它做好事,坏人可以拿它做坏事。但实际上我们平常的教育中强调的都是科学好的一面,甚至在大部分科学教育中,我们认为科学是尽善尽美的,是全能的。这个概念和双刃剑的概念是有矛盾的。

 

科学共同体平时不愿意谈论科学是双刃剑,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们才愿意谈论呢?只有在人们谈到有人用科学技术做了坏事的时候,他们才愿意谈这个话题。

 

比如说,前些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孩子们吃了这种奶粉以后产生不良后果了,社会关注这件事情了。他们才会谈科学是双刃剑。那么三聚氰胺是不是科学技术?当然是科学技术。类似的还有地沟油等,这些都是科学技术。这时候人们就用“科学是双刃剑”这样的说法。

 

其实使用“双刃剑”这个说法的时候,许多人并没有认真想过这个说法真正意味着什么。如果你在理论上稍微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使用这个说法其实会在理论上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科学共同体本能地不喜欢使用“双刃剑”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

 

实际上可以说他们隐约也能够意识到这个说法对科学共同体形象的危害是很大的。

  

科学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

 

到底什么东西是好,什么东西是坏?这个评价标准是很复杂的。

 

以前我们因为在脑子里有先入之见,认为科学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对于科学中的很多事情到底是坏是好,我们没有去仔细追究过。如果要去仔细追究,有些事情最初出来的时候也没看出什么坏来,后来产生了很坏的后果,你会觉得是坏的。也就是说你对科学中的某些东西的评价是会随着时间而变的。今天被你放在99.9%那部分里的,你认为是好的东西,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可能被你判断为坏,更何况还有一些事情现在就有争议。


原子弹是核武器之一,也是最早的核武器。不过,人类拥有原子弹的时间其实并不长。

 

比如说造原子弹。造原子弹这个事情你可以把它归结为是一门技术。关于核裂变能够释放出能量这样的理论,我们把它称为科学理论。当初核物理学家研究这种理论的时候并没有想去制造杀人武器。当时只是沿着核物理发展的道路在往前走,但是,等到有人想到用这个东西可以造出杀人武器的时候,在技术上对它进行进一步发展,让它变成一个可以造成杀人武器的技术的时候,事情性质是不是有了改变?

 

“二战”的时候,德国人最先开始制造原子弹,这个消息被爱因斯坦等人知道以后,他们给罗斯福写信,建议他应该抢在德国人前面把原子弹造出来。后来罗斯福在爱因斯坦的一再催促下,确实采纳了这个方案,启动了所谓的曼哈顿工程,也确实抢在德国人前面把原子弹造出来了。但是“二战”胜利后不久,爱因斯坦就签署了另一个宣言,要求禁止核武器。他自己在电视节目中说,进一步研发核武器会导致人类灭亡。

 

这件事情过去这么久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事后来分析。你说造原子弹这个技术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如果用前面一种价值中性的说法,答案就很简单。造原子弹这个技术不分好和坏,坏人拿它做坏事,希特勒拿它造原子弹是坏事;好人拿它做好事,美国人拿它造原子弹是好事。所以它是价值中性的。

 

这个解答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很多人觉得这不是挺好吗,我们用这个方法就能解释了。


但是你想想看,如果用另一种理论,就是用我们前面说的“技术本身有善也有恶”来看,其实造原子弹这件事情根本就是恶。

 

只不过坏人先在做这件恶的事情,好人觉得自己不跟进的话就会吃亏。

 

由于在今天、在事后,我们认为法西斯阵营是不正义的,而以美国为首的反法西斯阵营是正义的。在“二战”这件事情上,美国方面是正义的,所以我们就认为美国人造原子弹不是恶,而希特勒造原子弹就是恶。

 

那么等到我们和美国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造“两弹一星”了,这个时候我们怎么说?当然在这个逻辑里我们也是能自圆其说的,由于美国用原子弹对我们进行威胁和讹诈,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就要造我们自己的“两弹一星”。在这个具体的案例里,美国人造原子弹对我们进行讹诈是恶,我们造“两弹一星”是善。这个逻辑其实是当年希特勒造原子弹是恶、曼哈顿工程是善的逻辑的平移而已。这是一样的。那么在这件事情里,善和恶之间到底是怎么判断的呢?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判断它是很困难的事情。

 

科学当然是双刃剑,但更像厨房里的切菜刀

 

在双刃剑的比喻下面,有两条路径:

 

一条是认为科学是价值中性的,纯粹就是一个工具;另一条是认为科学不是价值中性的,里面有善也有恶。

 

实际上这两条路径当然都是纯粹理论上的探讨,至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怎么看待科学,我觉得不一定要在这两条路径上站队。我们不是非得要选择它是价值中性的,还是有善也有恶,其实这两者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

 

由于我们以前把科学技术想象得太好,因为我们看到科学技术会给我们带来物质文明,带来生活享受,带来很多好的东西,结果我们就忽视了这事情背后的另一面,就是科学技术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好的东西,这些不好的东西到底是来自科学自身的呢,还是它让坏人利用了呢?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别。它为什么变得可以被坏人利用呢?那肯定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做坏事的能力,所以才被坏人利用。如果它没有做坏事的能力,坏人也不可能来利用它。

 

纪录片《粒子狂热》剧照。

 

所以现在我比较愿意采用的一个比喻就是:科学是我们厨房里那把切菜刀。切菜刀你每天都要使用,我们承认没有切菜刀不行,我们日常生活会有大大的不便。在这个比喻的意义上,我们也承认了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这些好的方面。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切菜刀是有危险的。切菜刀如果被坏人拿在手里,它就是可以杀人的;你自己要是不当心,切菜刀也可能把你的手割破;而且切菜刀也不能让儿童随便玩,你得在厨房里把它放好吧?平常得收拾好。

 

这就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我们承认它确实在我们生活中是离不开的,是要用的。但是我们要看到,第一,它也可以被坏人利用来做坏事;第二,它本身也是有危险性的,有一些事情我们必须对它监管,如果你监管得不到位,它就可能产生坏的后果。

 

小孩子不当心拿切菜刀弄伤别人了,这个比喻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小孩子没有坏心。小孩子用切菜刀闯了祸,跟坏人拿切菜刀杀人性质不一样:一个是故意要利用它来做坏事,一个是无心产生了不好的后果。但是反正后果都是消极的,所以它要被监管好。

 

那么回到我们的题目上来说,科学是不是一把双刃剑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然是双刃剑,这个剑平常就得管理好,没事得放到剑鞘里去吧?不能整天听任它被到处乱放,整天舞动它,甚至让坏人拿到手里去吧?所以如果我们同意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话,我们当然就要同意,用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的话说,就是“要用法律和伦理道德来规范和引导科学”。

 

上述内容节选自《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一书,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题图来自马克·列文森导演的纪录片《粒子狂热》。

 

作者丨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余雅琴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