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今年是老舍诞生120周年,各种各样有关老舍的纪念活动也贯穿了全年。

 

日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联手鼓楼西剧场举办了一场老舍作品专场朗读盛会“世间幸亏有过老舍”。朗读会上,史航、高晓松、濮存昕、李滨、舒济、斯琴高娃、东东枪、雷志龙,余皑磊、许亚军等人作为朗读嘉宾,先后朗诵了《我的理想家庭》、《想北平》、《宗月大师》、《我有一个志愿》、《龙须沟》(其中程疯子的独白)、《记懒人》、《谈谈文艺创作的提高问题——在中国作协内蒙古分会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断魂枪》、《话剧观众须知廿则》等。

 

本场活动也是正在举行的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戏剧茶馆儿”系列文化活动之一。除了作为开场朗诵嘉宾之外,有着编剧、策划人、影评人等身份的史航还担任了朗读会的主持人。此外,由老舍先生长女舒济先生精心策划,关纪新解读,郑榕、蓝天野、李滨、雷恪生、斯琴高娃、濮存昕等朗读的有声书《爱听老舍:名家朗读珍藏版》已于近期面市,其中还收录了老舍二十多岁时朗读课本的珍贵原音。老舍生前非常重视朗读。晚年时,他有时会在家中朗诵英文小说。正如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语言问题》中所说的那样:“我自己,一篇短文要写三四天,写好以后,屡屡修改,朗读数次,有不顺口的句或字就改,越改越浅显,改到清楚顺口为止。”


《爱听老舍:名家朗读珍藏版》插图。


朗读会伊始,史航以“梦想”为主题,先后朗读了《新年的梦想》《我的理想家庭》《梦想的文艺》。史航说,这些作品虽然都创作于旧社会,却依然打动了自己。老舍有许多关于梦想的文字,这些文字记录了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憧憬。

 

北京是老舍的故乡,也是老舍最难以舍下的地方。老舍是一位“北京味儿”很浓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辞世,老舍一生中有四十二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他最有影响的作品,也多以北京话写成,以北京为题材,展现了北京的社会风情。而在所有文章之中,散文《想北平》,最能体现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高晓松和斯琴高娃同时选择了《想北平》这篇文章,却又读出了完全不同的风采。高晓松说,这篇文章虽然叫“想北平”,可事实上,北京被称为北平的那些年,老舍都不在。老舍1926年离开的时候,北京还叫北京,直到1928年才叫北平。等老舍再次回来的时候,已经是1949年,这个时候,北平又叫回了北京。“他一直没有生活在北平过,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叫北京的城市,他生在这里,很不幸地也逝去在这里,但都是北京。”


高晓松现场朗读了《想北平》,老舍让他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乡愁。安也/摄。


高晓松现场提到,自己在家里预习的时候“老泪纵横”,“我其实没有想到我会有乡愁这种东西。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想过我要死在一个我出生的地方。我一直都觉得好像世界应该是这样的,我能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能死在哪里,就死在哪里,这才是我向往的人生。”高晓松说:“在外面的时候,白天从来没有过乡愁,我从来没有想起北京,甚至在书里面仿佛特别美好的北平——不光是在老舍的书里,那么多人描绘了北平;夜里倒是梦见过,但是想不起来在哪,因为每次回来的时候,我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城市。”但老舍的《想北平》,勾起了高晓松的乡愁,“……我以为这些我都忘了,因为我是一个不太回头看的人,我老觉得世界好新鲜。结果,突然间发现是西海,原来是我这么熟悉的积水潭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全都想起来,包括我去捞田螺用的是什么东西,我都记得……我突然发现,其实也有乡愁,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情感,所以我选《想北平》其实就是(因为)我自己。”

 

斯琴高娃与老舍有着许多缘分,她曾在《骆驼祥子》中饰演虎妞,也曾在电影和话剧《月牙儿》中饰演月容妈。安也/摄。


“世间幸亏有老舍,老舍的人生幸亏有谁呢?宗月大师。”濮存昕朗读了《宗月大师》,在史航看来,这篇文章非常值得选入语文课本之中,因为这里边有着老舍恢弘又朴素的感恩之情。已经九十高龄的人艺老艺术家李滨忆及自己曾经与老舍的一次见面,“我本人有幸遇到老舍。我记得(19)66年春天,去看河北梆子的《山乡风云》,在戏间老舍见到我,‘二姑娘怎么来的?’我说,‘公共汽车。’‘等走的时候跟我搭车。’所以那天散了戏以后,我就搭他的车回到家。不想四个月以后,(19)66年的春天到(19)66年的盛夏,他走向了太平湖。”


李滨反串朗读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独白。韦江月、于乐瀛/摄。


老舍之所以称李滨为“二姑娘”,是因为她曾在《龙须沟》中饰演二春。李滨说,北京人艺为观众所熟知,离不开老舍的剧作《龙须沟》,离不开老舍的剧作《茶馆》。因此,这位“90后”长者,现场反串朗读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独白。李滨说:“想念老舍,他是人艺的合作者,更是长辈和朋友。”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徐悦东

校对丨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