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最近一周,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大悲乡和神南镇的山区果农都在忙着采收苹果。果农搬着梯子从枝头摘下苹果的同时,用园艺剪小心地剪掉果蒂,为的是苹果堆放时,不会碰破果皮,影响卖价。果园旁边的空地上,一辆辆拖挂货车正准备装运刚刚下树的苹果,运往市场。


苹果枝头,硕果累累。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这里地处太行山区,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苹果给农民们带来了脱贫的希望,类似的收获十几年来重复上演,而一场真正的苹果产业革命,正在这个县的山区村落里实施。记者采访中得知,适度规模化种植模式的推广,测试的是苹果产业资源高效利用模式;引入苹果期货+农业保险,是在借助金融市场,发现价格,指导并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另外,随着“保定苹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推广,一个有关苹果产业的综合体系正在顺平县山区土地上搭建起来。

 

讲“风水”的苹果让荒山变“绿色银行”

 

河北省顺平县处于太行山浅山丘陵地带,山石多,耕地少,灌溉条件差,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收益低。但是,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适合种苹果。据顺平县政府统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县苹果种植面积8万亩,年产13.5万吨,十余万人从中受益,林果种植已成当地果农的“绿色银行”。在顺平县南神南村的果园里,新京报记者看到,苹果色泽红润饱满,果实自下而上,逐层挂满枝头。

 

在研究苹果种植30多年的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眼中,苹果树是最讲究“风”和“水”的。

 

顺平县地处渤海湾区向西延伸地带,拥有国内其他主产区没有的地理特质。“这里既不像西北产区干燥,也不像沿海地区湿度大,顺平属于丘陵地带,海拔相对高,日照强、通风性好,在解决山区灌溉问题的基础上,果树生长节律是可控的。”就在不久前,孙建设教授凭借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苹果矮砧密植种植模式,获得了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在顺平县大悲乡北大悲村北山,其中一座铺满草坪的山上放置着一块原石,上面写着“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第壹驿站”。

 

这里和旁边的山头原来都是荒山,对此深有感触的村民焦金同告诉记者,“2013年,流转了村里的这些荒山,堆土种树,2014年,在1000多亩山地种上了矮砧密植苹果树。孙建设教授团队为园区提供技术支持。”

 

焦金同告诉记者,自己投资种苹果,是源于一次种植培训。“一般参加这种培训,我签完到就走,唯独那次,从头听到尾,讲课的就是孙教授。”散会之后,焦金同马上找到大悲乡政府,希望领导出面,邀请孙教授进村传授苹果种植技术。

 

巧的是,当时河北农业大学正在沿太行山建科研驿站。经过多方努力,顺平县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合作项目,“河北农业大学顺平水果试验示范站”落户焦金同成立的顺平县顺农绿生农业科技园区。


库容1000吨的冷库。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农业是一项重资产投资,开荒种树的头3年里,焦金同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在没见到收益之前,连焦金同自己都一度开始怀疑,“这么多的投入到底值不值?”回想过去,焦金同说,“要是没有河北农业大学的孙教授团队,我根本没有信心做这么大规模。”


在顺农园区,矮砧密植的苹果树像地图上的等高线,环山生长,每棵果树上都挂满了苹果,树间,用于授粉的海棠树,长出一串串红彤彤的海棠果。田垅里,黑色园艺布下铺设着水肥一体灌溉系统,苹果树行距4米,株距1米,成行种植。园内还安装有摄像头、虫情测报仪、太阳能杀虫灯、水分自动监测器、小型气象站等一应俱全。喷洒农药的弥雾机、除草的拖拽式四轮除草机等现代机械是田间操作的常规装备。

 

在顺平县顺农产业园区驿站的示范带动下,截至2019年6月底,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已相继建成运行,科技带动面积达到8.6万亩。

 

苹果让村里的纠纷变少了

 

在顺平县神南镇南神南村,杨路增是村里最早改种苹果的村民之一。由于土地归家庭种植,这个村没有采取规模化连片种植,而是采取统一标准,按照孙建设教授团队要求,栽种矮砧苹果树。


南神南村的杨路增告诉记者,今年他家苹果亩产在6000斤左右。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南神南村改种苹果之前,也就是2005年前后,孙建设教授团队准备进村推广果树技术时,这个村还是“问题村”。孙建设教授告诉记者,“因为当时太穷,村里光棍多达70多人,村里人经常打架闹事,为了一棵树,甚至能连打两代人,整个村子选不出一名村干部。”“我来的时候,好多人都不赞成。”

 

有过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的孙建设教授知道,“闹事的村民主要是没事干,忙起来就不打架了。”孙建设找到村里的能人,手把手教他们种苹果树。杨路增告诉记者,“当年,孙教授在村里广场上专门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大字写着‘富民工程’,负责人就是顺平县县长。”

 

这块牌子就是责任状,公示出来,让干部群众心里都清楚,“家家要种树,人人有活干。要想有钱花,就得种果树,要想种好树,就得精心管理。”剪枝、授粉、疏果、除草,几年下来,村民看到自家果树能挂200来斤的果子,这些果子让村民翻盖了新房,买上了车,还能供孩子上学,心态好了,也就没心思打架了。

 

目前,南神南村共种植苹果树2000亩,其中已挂果1200亩,平均亩产近6000斤,每亩纯收入1万多元。“现在这个村治安特别好。”新京报记者在南神南村参观时,不少村民争着请孙教授品尝自家的苹果,就像招呼自家亲戚一样。

 

用深加工化解产业风险

 

趁着立冬前,北方各地果农都在忙着最后的采收。今年主产区苹果丰收已成定局。但是,在10月拿下苹果套袋的那几天,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区苹果转色不理想,果品质量不如往年。同样气候条件下,顺平地区优势凸显出来,这里的苹果转色完好,果实甜度高,保持了酸甜适口的风味特色。

 

但是,顺平山地苹果种植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潜在种植风险就会减弱。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实现产业集群化,也就是说,需要企业化运作、非农资本加入、先进技术支撑、国家政策保障,还有土地流转后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一名研究果树种植的专家来说,孙建设教授的产业思维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2001年,孙建设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认识了朋友迪克,在结束访学即将回国时,迪克向他提出3个问题:“你说看好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假如我要是去投资,收益率如何?比较效益如何?资金安全怎样保障?”

 

对这3个问题完全不了解,让孙教授深受刺激。回国后,着手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研究苹果产业,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可视化的实践在第壹驿站逐步呈现出来。孙建设教授带记者参观了用于灌溉的储水池,沼气发电站,准备搭建苹果选果线的厂房,以及正在修建的专家楼。在“毛坯”状态的专家楼里,记者看到,一部电梯连接着位于地下室的苹果加工厂。


孙建设教授介绍第壹驿站园区布局,背后蓝色圆筒是两座沼气发酵罐。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摄

 

进入地下厂房,孙教授指着目前还是一片空旷的区间告诉记者——什么位置将建成鲜切片加工区,哪里是干脆片加工区,以及每个区间的连接逻辑 ……“鲜果市场好的时候,就销售鲜果,不好的时候,就转入深加工,做成发酵果汁、白兰地等等,这样可以缓冲市场压力,提高苹果产业化程度,增加产业综合效益。”

 

期货保险和品牌为苹果产业护航

 

“我们虽然把农产品叫战略物资,但是,为战略物资而奋斗的人呢,只靠仍然留在乡村社会里的老年人、边缘人,他们难堪此重任。”孙建设教授说。“农业需要大资金、高素质人员进入,就意味着建立并完善相关机制。”

 

2017年12月22日,全球首个鲜果期货品种——苹果期货亮相郑州商品交易所。“苹果期货市场培育多年以后,可以帮着产业发现价格,做好种植端的调控,预知市场变化,把产业发展交给市场。”

 

“近年,苹果种植接入金融保险,顺平县开通了场外期权的价格保险。”孙建设教授介绍,农民按照标准化生产模式,把苹果生产得足够好,就可以由市场对苹果价格进行预估,并由保险公司对预估价格承保,如果卖不到预估价,保险公司负责赔付。这样,种植户就无忧了。”

 

“让苹果产业健康,真不是把树种好了就完了。”孙教授告诉记者:“选择正确的事,又选择如何正确地去做事,这个事就能成。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事是否正确,后续就要面临‘改作业’,所以,关键是顶层设计。”

 

近期,孙建设团队还在忙于“保定苹果”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就在记者到访第壹驿站的同时,顺平县宣传区域公共品牌的摄制组刚刚为孙教授录制完一段视频。“如何让名字变成‘名望’,让保定苹果的味道值入消费者心里,这才是核心。”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