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何安安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自上月末开始,为期两个月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正在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亮相展览,讲述了甲骨文被发现与发掘的历史过往。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也是国博馆藏甲骨的首次大规模展示。


与此同时,中国文字博物馆也启动了第二批征集,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认出1个字,奖励10万元”?事实上,这一活动自2016年首次启动以来,只有一人获得了奖励。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作为汉字衍变的源头,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是四大古文字体系(其余三大古文字体系分别是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中唯一绵延传承的文字。有资料显示,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至今,已经出土的甲骨大约在13万到16万片之间,这些甲骨上记载的字数约为4500个,但迄今为止,对于这些跻身“中国近代四大史料发现”(其余三大史料发现分别为汉简、敦煌文书和明清档案)的甲骨文,仍有一多半文字有待破解。


那么,如何让儿童轻松走近中国历史,了解“甲骨文”文化呢?11月9日,在历史知识儿童读物“甲骨文学校”系列分享会上,该书的作者黄加佳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就上述问题进行了一次对谈。此外,黄加佳还与现场的孩子分享了甲骨文背后的故事。


 

11月9日,黄加佳(左)和尹传红在“甲骨文学校”系列分享会上。



甲骨文的发现并不是王懿荣一个人的功劳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为什么我从甲骨文写起?”黄加佳说,她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与大家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等神话不同,从甲骨文的记录开始,中国进入了信史时代。


黄加佳从甲骨文的发现讲起,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生病,命仆人从北京达仁堂中药店抓药,其中有一味药是龙骨。药抓回以后,王懿荣发现这个龙骨和一般的龙骨不一样,上面有字。王懿荣是一位古文字学家,他看到这个字不一般,比他见到的其他文字都要古老,因此发现了甲骨文。


王懿荣(1845年-1900年),金石学家。


黄加佳说,上面这个故事来自于我们的课本。但事实上,她对此有一些疑问,“被砸成那么碎的龙骨上很难有字。而且,当时中药行有一个规矩,上面有字的骨头他们是不收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黄加佳认为,虽然我们都用这个故事引出甲骨文的发现,但其中存在一些疑点,也有可能是后人为了讲故事附会上去的。黄加佳说,事实上,1899年前后,河南安阳小屯村不断发现刻字的甲骨。因此,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并不是王懿荣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很多人同时发现了甲骨文。


王懿荣收藏的殷商甲骨拓片,选自《天壤阁甲骨文存》,辅仁大学出版社1939年版。此书系金石学家唐兰根据王懿荣次子王汉章提供的家中旧藏甲骨拓片及辅仁大学图书馆藏王氏甲骨拓片辑录而成。


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什么宣布破译一个甲骨文可以奖励十万块?黄加佳说,这是因为新发现一个甲骨文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黄加佳有一次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一个甲骨文,这个字很形象,她认为是仆人的“仆”字,因为它左手拿着桶,脑袋上还插着一把刀,右边腿还被打折了,短一块。黄加佳说,在过去,犯罪的人脑袋上会被刻字,因此这个字是一个人很郁闷地在倒垃圾,所以是“仆”字。但国家博物馆的闫志留言认为,这个字是有争议的,而且这个人手里拿的不是桶,而是一个簸箕,后边短的腿也不是腿,很可能是一条尾巴,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字,而是一个族徽。“没有识别的甲骨文里,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名、地名或者族徽其实非常难以识别,因为这个族已经没有了,这个地方也没有了,所以这个字很难识别。”


这是“仆”字?还是族徽?



“儿童历史读物的叙述方式可能是有问题的”


“我为什么会写《甲骨文学校》这样一部小说?”和以往的历史读物不同,在《甲骨文学校》中,黄加佳讲述了“中国小时候”殷商时代的历史文化知识:五年级小学生悠悠和妹妹小布丁以及女同学田田,一起拿着爸爸淘来的一块殷商甲骨残片,通过家里神奇的小帐篷,穿越到了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那儿,他们看到很多神奇动物,也结识了一个殷商的朋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知道商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吃什么、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经过一番冒险,他们运用自己带过去的一些现代化工具战胜了邪恶势力。


“孩子天然喜欢读与自己有关系的东西,比起帝王将相的故事,他们或许对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等更感兴趣。”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黄加佳非常希望孩子可以多读一些历史,因为里边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细节,虽然她购买了许多历史书,孩子却不爱看,“我说‘你为什么不看?’他说没意思。我说不可能。我觉得历史是最有意思的学科,有那么多特别匪夷所思的情节。”在活动现场,黄加佳讲述了马德堡半球实验、小白鼠抽真空实验等乾隆皇帝做物理实验的故事,“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记录在传教士写给欧洲教庭的书信当中。”


 

马德堡半球实验


黄加佳意识到,孩子们从小不喜欢看历史,并不是小朋友的问题,“儿童历史读物的叙述方式可能是有问题的。其实,历史涵盖范围非常广,除了政治史之外,还有很多生活史,包括古人的衣食住行,很多的细节,历史上古代的小朋友怎么上学、他们穿什么衣服、他们上学学什么、有什么冒险,这些可能跟小朋友实际生活更贴近,这样会使他们更容易感兴趣、更容易理解。”


尹传红也有类似的感触,“其实历史很有意思,不像我们想象的干巴巴地看一个年代、背一个朝代。历史有意思,是因为里面有很多鲜活的故事和细节。”尹传红提到《甲骨文学校》一书中有一个细节,“三个现代的孩子穿越回三千年前,小布丁看到古人跳舞很没有意思,想到妈妈也逼着自己报跳舞班,但是另外一个很懂历史的小孩田田说,古代跳舞有特殊含义,是跟祭祀一样很正规的仪式。”


从这个角度出发,黄加佳先后创作《甲骨文学校》以及这一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丝绸之路历险记》,希望可以用这些身临其境的幻想故事,为孩子介绍历史文化知识。“中国”这个称呼从何而来,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称“中国人”的呢?在为《甲骨文学校》写作的后记《我们中国小时候》中,黄加佳提到当前考古发现,“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上。在何尊的内底有122字铭文,其中有一句写道:“余其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但这里的“中国”,并不是今天“中国”的意思,而是指都城。直到宋代,“中国”才渐渐演变为我们对自己国家的称呼。


 

“甲骨文学校”系列第一部《甲骨文学校》和第二部《丝绸之路历险记》,黄加佳 著,爱心树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版。



在黄加佳看来,一个人有小时候,对于一个国家和一种文明的发展也是如此。因此,她认为上古夏、商、周三代,虽然距离今天十分遥远,却正是我们中国的小时候,它们遗留下来的许多文化和基因符号,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与那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息息相关。”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李阳

校对丨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