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小雪是农历年中倒数第五个节气,过了11月22日,因为寒潮和大风的增多,马上大家就可以“共饮”西北风了。除了“喝风”,咱还得“吃菜”。“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句俗语就在北方地区广为流传,也算是一个小雪的“仪式”了。这会儿腌下的白菜、雪里蕻,会在盐巴的包裹下慢慢发酵,过不了十天半个月,几乎小半个中国就都浸在了酸爽咸鲜的菜坛里。

 

小雪时节,该开始做这一冬的腌菜了。图片源自网络

 

江苏:腌菜入缸 先需晾晒

 

说起“小雪腌菜”的由来,最常被人提起的是清人厉秀芳所写的那句“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这句话最先出现在厉秀芳所著的《真州竹枝词》里。这部地方文学题目中的“真州”,就是如今江苏仪征的古称。于是说到小雪时节的腌菜,无论是仪征还是江苏,都是无法绕开的地点。

 

仪征真州镇的长江村可以称得上是“雪菜之乡”,腌制雪菜也是村民们每年十一月份的大事。村里人在接受采访时,特意“炫耀”了他们讲究的腌菜方式:在将菜放入菜坛、瓦缸前,小雪时节前的三两天,蔬菜的第一个落脚地必须是户外的墙根儿处、窗台边,为的是将菜中的水分晒干,更易储存。所以即使在十一月,走在江苏的村镇里,仍能发现一抹新鲜的绿色。

 

旧时蔬菜供应短缺,冬日的蔬菜是家家户户心里的宝贝,小雪腌下的菜基本上能够保证家里人整个冬季的蔬菜供应,这一天的工作量也就可想而知。江苏人腌菜很少赶上小雪的“正日子”,多选择在小雪前后的周末——家里人手多,腌菜的大工程还需合力完成。只有当菜入了缸,担心冬季没菜吃的心也才算落了地。

 

江南地区的农家院里,不乏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菜坛子。这些菜坛多数都有酒缸大小,顶端还会多出一圈上翘的“坛檐”,小小的坛盖扣好后,将坛檐内注水是主妇们最不能忘的一项工作——但凡有所怠慢,坛里的菜接触到外面空气氧化变质,家庭的冬天也就没了指望。

 

浙江:踩冬腌菜 踏出菜鲜味

 

或许是因为距离近,浙江小雪腌菜的步骤与江苏也相近,而在浙江,腌菜还讲究一个“鲜”味,“冬腌菜”是浙江人在冬季饭桌上特殊的存在。它像是北方人记忆里的那块“懒龙”,餐厅里找不到,只存在于自家的饭桌上。天气渐凉或是小雪前后,沐浴了几天阳光的白菜叶子变黄发干,就是它们伴随着盐巴入缸的时候。

 

茅家埠村是坐拥西湖景区的村落,如果有人在这时候走进村里,或许还能碰见村民们扶着墙踩冬腌菜的情形。一般做这事,都得家里的壮劳力出马——菜踩得用力,腌菜也更加入味。在这一天,家里的“爸爸们”、“爷爷们”会将裤腿挽至脚踝上方,洗干净双脚后,就赤脚踏进了菜缸里。

 

经过反复踩踏,菜缸里的菜被踩出汁水,才算卖力合格,只等再加一层白菜盐巴,将这个程序再重复几遍,整缸菜叶也因此更瓷实了。在村里,还有个“不足为外人道”的说法,意思是拥有“香港脚”或者“大汗脚”的人,能将冬腌菜踩得更加地道、入味。

 

有浙江人将腌菜形容为“时间的艺术”,要吃一口地道的家里菜,是需要等的。晒菜的时候要等,入缸了之后还要等,等的时间越长,这菜就会给味蕾越多的回味。

 

北京:渍酸菜雪里蕻 吃出北方味

 

沿着浙江、江苏向北,绕过安徽、河南有名的“烂腌菜”、“酱腌菜”,跳过山东人都爱吃的咸菜疙瘩,在北方,如果提起具体的腌菜名称,恐怕再没什么菜比渍酸菜、雪里蕻更值得“拥有姓名”。

 

酸菜几乎保留了大白菜的原样。图片源自网络

 

比起细致的江浙,北京人腌菜多少显得有些粗犷。拿渍酸菜来说,大片的白菜叶子无须晾晒,只要剥干净多余的白菜帮、烂菜叶后,将菜心过一遍热水,便可直接码在菜缸里,回头只等将冷却的米汤或者面汤倒入菜缸,盖好菜缸盖,顺手压上一块大石头,就算齐活了。

 

在北京王佐镇魏各庄村的崇德农庄里,以上这一套,是负责人王姐每年小雪时节前后的“常规操作”。等到北京天凉入了冬,除了上面提到的大白菜,农庄里能被拿来做咸菜、腌菜的绿叶菜也就都入了王姐的菜缸。

 

搁原来,北京人的冬天离不开雪里蕻。肉末雪里蕻、雪里蕻包子,哪怕是喝粥就菜,也有一番满足滋味。

 

北方的菜坛子都比较“魁梧”。魏各庄崇德农庄供图

 

王姐告诉新京报记者,腌制雪里蕻和渍酸菜不同,倒是和南方的腌菜更像,只需将一层雪里蕻、一层大盐均匀铺在缸里,一个月后,等菜由新绿转为深绿,便到了雪里蕻的最佳“赏味期”。

 

除了工序上没有南方那么讲究,北方的菜坛子也粗犷得很,它们着着实实更像是个大水缸,从前摆在各家各户的小院里。如今在魏各庄村,王姐把它们摆在墙根儿边,一腌就是一个冬天。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