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丨彭镜陶


玛丽莲·罗宾逊,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2004年,《基列家书》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和普利策奖。后来,她又在《基列家书》的基础上,创作了《莱拉》和《家园》,共同组成了“基列三部曲”。


“基列三部曲”虚构了美国南方一个叫基列的小镇,而基列的原型就是罗宾逊生活了二十年的爱达荷州。《基列家书》对人物性格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索。小说主人公约翰·埃姆斯是一位77岁的牧师,他记录了自己的生平和家史,准备死后留给年幼的儿子。《家园》借用了《基列家书》的人物,但主要讲述了埃姆斯的朋友罗伯特·鲍顿牧师和他总是惹是生非的儿子杰克的故事。


罗宾逊是一位基督徒,加尔文的思想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并不是说只有基督徒或者有信仰的人才能够理解她的作品,任何对生活产生过怀疑的人都可从“基列三部曲”当中汲取力量。


12月7日,《基列家书》《莱拉》的译者李尧、专栏作家淡豹和编辑索马里一起做客单向空间(大悦城店),探讨如何以惊人而恢弘的格局构建出这部不朽的美国现代经典,又如何通过小说构建的世界,尖锐而深沉地回应信仰和自由、受难和存在这些在当下世界里一直被忽视的根本命题。


活动现场


以散文诗化的方式来和世界进行对话


淡豹指出,刚刚打开《基列家书》开始阅读时,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进入书中的世界。《基列家书》的开篇是一个老人的絮絮叨叨,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厌烦,无法明白作者这样安排的意义。


淡豹说,阅读罗宾逊的作品,要给作品一点耐心,耐心去领悟作者的表达。《基列家书》以散文诗化的方式,和世界与存在进行了一场对话。这场对话充满着哲思,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牧师给予大自然和他人的关切。


在《基列家书》中,老牧师已经行将就木,但他的儿子只有七岁,妻子也很年轻,于是他给妻子和孩子写下了临别赠言,这些赠言包含着他对自己的心灵、基列小镇的生活的观察和觉悟。


九久读书人新版“基列三部曲”。


《基列家书》给后面的两部曲埋下了一些伏笔,但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罗宾逊写完后觉得意犹未尽。她曾说过:“写完小说或故事之后,我总是想念书中的人物——有一种失去亲人的感觉。”《家园》写了老牧师的朋友——鲍顿一家的故事。《莱拉》写的是老牧师的年轻妻子,他妻子的身份和生活在《基列家书》中一直没有说明,但能感觉到,莱拉有着和老牧师完全不同的苦难身世,有着自己的韧劲儿和愤怒。


埃姆斯牧师年轻时就经历了丧妻,在漫长的孤寂里,他未来的妻子莱拉,在一个圣灵降临节,走进了他的教堂。后来,他对儿子说,这么多年的布道,他觉得只有莱拉能听明白。老牧师的浪漫,都建立在这个基本框架之下。和中国作家写家族史来让长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方式不一样,罗宾逊长篇小说写的是人物的内在体验,更重视小说人物的动机。


翻译家李尧


信仰存在于自然之中


在罗宾逊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信仰的严肃性,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抉择,都要去思考这样抉择的意义,信仰在具体的生活中不断被质疑和检验。但淡豹也强调,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才能够理解作品,只要怀疑过生活,或者怀疑过曾经相信的事情,就可以从这部小说中汲取力量。


玛丽莲·罗宾逊


乍一看觉得,一个美国中西部的牧师家族的生活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罗宾逊在写作中并没有将埃姆斯律师作为宗教体制环节来写,实际上,罗宾逊写得是人对宗教的内在体验。埃姆斯牧师不希望儿子认为他是一个从一出生就下决心要献身宗教的人,他不会给自己下这样的结论。但是,埃姆斯牧师会告诉儿子他怎么看待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力量,伴随着他所描写的家族史,伴随着所有这样的变迁,伴随着他对于死亡的沉思。


结尾的时候,牧师已经准备好了去接受死亡。他会让人去考虑,信仰的意义在于什么。淡豹举了中国的例子,中国传统上会讲求功过是非,信仰的意义在于以一个加减乘除的方式来记录每一个人对世界所做的贡献,这些贡献会成为人们人生末尾的福报,或者给子女后代带来福祉。然而,在这部小说里会看到,老牧师认为,宗教的意义并不在于此。


消费主义来临之前的新教伦理和美国精神


索马里提到,罗宾逊曾经抨击美国对现在的公立大学预算的缩减,美国早期确实可以做到平等的公立教育,因为这背后是平等的政治诉求。埃姆斯生活的基列小镇,本就是理想的美国早期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时期。这些平等的诉求背后的内核,就是新教中的个人神圣和平等。


什么是新教伦理与美国精神?就是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危机之前的美国精神。美国精神也会经历政治分裂,也会经历自然的考验。但是它是一群流浪者,一群注定要流浪的人在新大陆之上,意图去建造家园时的警示。


专栏作家淡豹


书里面有一个很动人的情节,祖父的教堂里空空荡荡,隔壁循道宗的教堂却装修的很新,大家都在唱歌。埃姆斯的祖父只能承受这种落寞,这是埃姆斯的个人回忆,作者用个人回忆承载了当时美国社会很普遍的一种变化,表面上是宗教分裂,实际上是美国精神的分裂和美国社会的动荡。


有评论家形容罗宾逊大部分的工作是在“为加尔文正名”。索马里觉得,罗宾逊想要纠正的是人们对新教狭隘的理解——觉得新教徒都是非常单一的道德审判。所以罗宾逊笔下的和解,不是浪子回头、皆大欢喜,一门三进式的那种意义上的和解,她的和解是接纳生活,接纳宗教经验,严肃地去对待生命——对待神所给予人的这些考验。


作者丨彭镜陶

编辑丨安也

校对丨薛京宁